以创新为引擎,实现真正便民利民 “它们就像鸟的双翼,像车的双轮,如果两个不能同步,鸟儿就不能飞起来,车子也不能正常地往前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在探讨“新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这一话题时,针对技术和机制做的比喻,引起许多嘉宾的共鸣。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让案件的审理、判决、执行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不仅解放了法官与当事人的脑力、体力,也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四川省高院副院长刘楠表示,去年全国完成了法官员额制改革,法官人数减少,而案件每年都在大幅增长。只有依托新技术,才能保障办案效率。 刘楠举例说,在民事案件中,各个法官对案件的判断不一样,对法律的认识也可能有所不同,如今通过把法律构成要件要素数据化,以及智能识别和文档转换,让法官一键找到最贴切的答案,甚至自动生成法律文书,既节省了时间,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错案的产生。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高科技产品,国智恒北斗科技集团在河南信阳做了一项政务应用。董事长王绍珉介绍说,首先,用遥感卫星通过拍摄遥感数据进行大面积的环境监控,正确判断污染源的位置;然后,通过无人机进行航拍,来实现无缝监控;最终,通过北斗的短报文功能,与地面移动通信进行传输,“实现了环保部门对环保项目的全程科学管理,提高了政府的决策能力”。 “技术是创新引擎,电子政务则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实验平台。”浙江省数据管理中心主任陈新忠认为,核心数据处理技术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让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首先,部门之间要有默契,使用对方数据要保护原数据的唯一性;其次,要保证数据流通的质量和实效性,让数据在各部门间发挥应有的效用;再次,政府部门应搭建自己的平台,发展数据处理技术,无论端口如何改变,都可以掌握主动权。 围绕部门电子政务的协同与优化,嘉宾们不约而同谈到了一个热词——区块链。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朱皞罡表示,区块链对于促进部门协同有积极作用。“它是把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分离,分开之后区块链本身作为一个数据的执行方,去对数据进行计算。这样做的好处是,数据具有不可篡改性,并通过承载一个智能合约,厘清数据的权责关系,让部门之间产生一种信赖感,促进信息共享。”朱皞罡说。 “如今,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定位、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运用到电子政务中。未来,相信还会涌现出更多新技术。”电子政务杂志社社长张建辉建议,技术与政务若更好结合,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从思想上重视,通过协同、优化、创新,不断将新技术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加强管理能力,既实现各种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也要注重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让电子政务真正便民利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