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文化遗产“数字化” 创新保护传承手段

2018-05-08 09:43:52 卢金福 陈楠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8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 陈楠)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文物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互联网、三维、AR和VR等数字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使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数字化”赋予文物“新生命” 助讲福建好故事

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由省文化厅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极为吸睛。“展馆用数字化将整个文化内涵丰富起来,特别适合带着孩子来参观,寓教于乐。”许多市民参观后纷纷表示。

数字化传播,让文物古迹“动”起来。市民在展馆屏幕上点击“泉州开元寺”,就可清晰看见大雄宝殿、广场周围等三维立体场景。“真不敢相信,居然将位于泉州的古迹搬到了展会现场。”体验过的市民纷纷惊叹。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次使用的是“互联网+文物保护利用”平台。“这套系统,将文物转化为情境化、可视化的数字文化形态,能直观、准确地展示当地自然风景和建筑特色,使文物‘动’起来。”现场工作人员说。

“文物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如何拉近文物与百姓的距离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福建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

福建博物院推出了“网上博物馆工作计划”,和东南网联手创办服务型网上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博物馆收藏文物的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和数字化技术处理,发布在网上。市民轻轻一点鼠标,就能看到各色鲜活的文物。

信息化管理,让文物数据“住”下来。2013年12月31日启动的福建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可移动文物469222件/套(769364件),2007年启动福建省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共33251处。如此多的文化瑰宝如何实现更好的管理?答案是信息化。

2016年,福建省文化厅启动“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将福建省文物局域内文物保护单位的数据全部收录在该系统中,可实现快速查询和统计。

据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主要用于福建省文物局对省域内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现状、项目批复、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跟踪,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浏览、检索、查询、统计、分析等工作,并利用系统中统计、分析的结果总结经验、提高效率,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高效的管理机制与方法,指导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

“数字化”保护传承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数字化时代,散落在民间的非遗以及传承人有了更多的呈现形式,也让非遗传承与保护更加立体和多元。近年来,福建省充分发掘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数据库”抢救性记录非遗传承人。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是福建一个非遗项目,整座桥不用片钉寸铁,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却形成了大的跨度。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木拱廊桥年久失修被损毁,也因实用性较弱,渐渐被人们遗忘,熟知建桥技艺的师傅亦越来越少。

几年前,宁德屏南县谢坑村重新修复了一座廊桥,技艺传承人按旧工艺进行复原,福建省图书馆组织拍摄团队将整个过程跟踪拍摄了下来。

“桥的建造过程历时半年,我们全程记录,后期制作中还结合了3D等技术。”福建省图书馆现代技术中心主任王其标说,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传播等技术,能系统地记录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再转换复制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为后人传承、研究、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

据介绍,福建省文化厅自2015年至今已完成20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采集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客家土楼、妈祖、福州评话、南音共计3000余条影像和文字资料,并建设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

“数字化”讲好非遗故事。戴上一款VR眼镜,出现在眼前的是福建非遗“农民漆画”的制作过程,观众还可以参与其中,通过操控手柄来体验制作一幅农民漆画的全过程。

“农民漆画”VR制作单位省艺术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VR技术交互性强,可以沉浸式、立体化展示非遗项目,让人身临其境,只需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于传承人的工作室,跟着传承人体验和学习非遗技艺,让非遗“学得来”。

福建省文化厅实施“互联网+科技+非遗”,讲好非遗故事。通过声音采集,已将南音、闽剧、梨园戏等四十项非遗项目建设成声音数据平台,使用手机便可倾听非遗项目介绍及传承人的口述或表演。

同时,依托AR技术,可将非遗展品三维立体地呈现在手机上,把“非遗”带回家,改变了传统的观展方式,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欣赏非遗精品,了解非遗故事。

目前已完成的AR非遗项目包括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寿山石雕、惠安木雕技艺、福建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