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经济 > 正文

晋江『软硬兼施』点亮乡村文化

2018-05-19 07:52:43 刘益清何金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何金)富了“口袋”,也要富“脑袋”。作为全省县域经济首强的晋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目光投向广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坚持硬件和软件双轮驱动,点亮全市乡村文化。

疏通“毛细血管”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前提是搭设公共文化平台和载体。

在位于晋江海边的深沪镇文体中心,深沪船馆和深沪民俗风情馆显得很特别。如今,这两个收藏馆,既是当地村民缅怀祖先、铭记海洋文化的重要场所,又是游客的必来之地。

去年以来,为加强文化载体建设,晋江全力推进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目前,晋江在全市范围做出要求,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室内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可参照“六个一”标准建设,即1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1间图书馆阅览室、1个文化广场、1套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1套简易音响设备等文艺器材、1支文体活动队伍。

去年,晋江投入500万元推动36个基层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每个村(社区)补助10万~15万元,推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落实“六个一”建设要求。打造磁灶镇延泽社区、安海镇上垵村等基层文体服务中心示范点。

晋江素有“戏窝子”的美誉,为了满足群众举办文化活动的硬件需求,只要是新建、改建的戏台项目都可以申请资金补助,一大批过去的旧戏台得到翻新。

“我们在城乡建设和完善文体中心、图书室、戏台等硬件,旨在打通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任督二脉’,让‘毛细血管’旺起来。”晋江市文体新局局长柯国林说。

政府购买服务

跟往年相比,深沪镇狮峰村村民特别有戏福。今年,他们不仅能多看上5场由晋江不同的民营剧团带来的高甲戏,而且戏金由政府埋单。

近日,记者来到狮峰村,亲历该村看戏的“盛况”。当晚有一场由晋江市小百花高甲戏剧团演出的高甲戏,戏还没开始,村民们就挤得满满当当。晚上,演出一开始,远近十多个村庄的村民汇聚而来,颇为壮观。

晋江市小百花高甲戏剧团团长颜迎梅告诉记者:“本次剧团下乡演出,是晋江市政府以财政购买服务,这种形式为戏剧团发展注入活力,也为民营剧团与农村戏迷交流搭建起好的平台。”

柯国林认为,晋江经济发达,财力相对雄厚,这为反哺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在反哺乡村过程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输送各类文化产品下乡入村,十分必要。

近年来,晋江重点打造了“文化名家晋江行”“晋江戏剧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持续开展戏剧会演、南音会唱、灯谜会猜、诗词会吟、书画摄影会展等活动,乡村文化辐射面逐渐增加,参与度逐渐提高。此外,整合资源,持续办好闽台东石数宫灯、安海元宵端午中秋等民俗活动。

发掘传统文化

近日,一场以“身边故事、共同铭记”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晋江西园街道洪富故居前的文化广场举行,吸引数百名村民参加。

洪富是晋江西园屿头人,明朝一清官,官至四川布政使左参政,留下不少被后人铭记的事迹。在当地文体部门的帮助下,今年以来,西园街道收集和整理了洪富的12个故事,投入20多万元,以洪富故居为载体,建设洪富文化教育基地,并整合故居周边场所,建设社区健身中心和文化广场,成为当地群众公共文体活动的好去处。

在晋江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像西园街道这样挖掘传统文化的案例十分普遍。晋江市文体新局文化科科长陈诗章告诉记者,晋江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掘遍布全市农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是基层文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记者走进磁灶镇苏垵村黑茶古体验基地,看到不少村民正围观黑茶古技艺传人陈树芳制作“黑茶古”。苏垵村将黑茶古技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黑茶古体验基地,布设“黑茶古”制陶技艺展示区。

安海镇下山后村“刣狮”是以各种农具为武器,通过武术和技艺结合而成的“狮阵”,从清朝一直延续至今。去年,下山后村修建一个公园,融入“刣狮”文化,讲述下后山村的文化历程。目前,下山后村正积极推进省级“非遗”申请。不少村民表示,学习“刣狮”对身体有益处,借着村里的平台,希望能把这个文化的根脉延续下去。

“传统文化,是晋江人的根,我们发掘出来,将其融入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去,很接地气,效果十分显著。”柯国林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