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27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林华艺 殷琪)21日,趁着眼下的海钓好时节,在厦门工作的台湾垦丁人廖志盛组团赴东山岛,出海矶钓。晚间,他们入住去年国庆开张的一家民宿。 廖志盛是东山的海钓常客,也是当地民宿业发展的见证者。5年前,他第一次来东山,选择入住渔村民宿。彼时的东山民宿,零散而原始,只能提供单一住宿功能的家庭旅馆是其主要形态。而今,东山民宿与海岛旅游共同成长,民宿业态不断丰富。东山民宿业者,正思考如何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繁荣。 海岛旅游催生民宿新业态 32岁的东山人游照平,将民宿作为回归的落脚点。 在南门湾边上的石头房里,游照平度过了自己13岁前的童年生活。而后,游照平跟随父母迁居外地。多年后返乡,那片熟悉的海域让他重新找到归属感。 2017年,游照平盘下铜山古城山顶上的一处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闲置石头房,并着手将其改造为个性化民宿。 这个文艺青年有许多公益与商业构想。“我希望以民宿为载体,创办一家独立书店,并与岵嵝山明代南溟书院互动,复兴本土书院文化,培育本土IP。”同时,游照平正用影像记录东山岛关帝信仰、传统拉山网技艺等在地文化。 游照平这样的文青派,是东山新民宿主的代表。 东山县旅游局局长刘桂生表示,民宿正成为东山海岛旅游体系中的重要业态。“随着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增强,东山旅游方兴未艾,游客接待量年增幅超过10%。旅游旺季时,常常一房难求。民宿因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刘桂生说。铜山古城、金銮湾与马銮湾沿海等区域是集中地。东南部渔村陈城镇澳角村,分布着规模超过50家的民宿集群。 东山民宿的形态,日渐多元化。刘桂生说,去年开始,返乡文青、企业资本纷纷进驻东山民宿市场。它们分别代表个性民宿、酒店式高端民宿等不同类型。 去年下半年,计划投资过亿元的“一个庐”民宿,在西埔镇冬古村岩雅古村落试营业。“我们以帐篷民宿为主题,在8个高端科技帐篷基础上,设置了全景海滨餐厅、无边界泳池、崖畔风情吧等配套设施,并计划建成一个集艺术家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守工作室、酒窖、民俗文化体验中心为一体的文化艺术综合体。”“一个庐”民宿运营人员张琳说。 野蛮生长中的海岛民宿 今年3月,东山县旅游局针对势头正劲的民宿业,开展了一次摸底调研。刘桂生发现,尽管本土民宿业已成态势,但依然未走出野蛮生长的阶段。零散、粗放、同质化,是主要问题。 刘桂生说,除了少部分精品民宿,岛上的大部分民宿产品以家庭旅馆为主,“利用闲置的自建房或者租赁他人住宅,提供单一的住宿与餐饮服务,与传统旅馆无明显区分”。 在长期关注本土民宿产业的东山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林喜禄看来,民宿的精神内核在于,满足人居舒适性的前提下,强调主客人情互动与在地人文体验。 过去的5年,廖志盛住过东山岛上的许多民宿。“那些由民居简单改造成的民宿,本质上只是寄宿场所,不少更是阴暗潮湿,床品等配套与服务流程不规范,更遑论深度体验文化与在地风情。”他说。 游照平则认为,自发生长中的东山民宿业,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莫干山、大理式的民宿集群与品牌效应远未形成。“除了民宿主的单体投资,周边路灯、绿化、卫生保洁等公共基础配套还跟不上,联合营销、多元业态植入更难以实现”。 另一方面,和大部分地方一样,起步中的东山民宿也大多游走于“灰色地带”。东山县旅游局在调研中发现,全县民宿中,拥有特种行业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齐全证照的,不超过10家。 “获得特种行业经营许可的前置条件之一,便是通过消防安全审批。”民宿业主谢兴翔在办理证照过程中发现,目前省内对民宿的消防管理,大多沿用2010年省公安厅出台的《福建省家庭旅馆消防安全基本条件》,“但民宿所依托的建筑具有特殊性,单体规模小,建筑结构、耐火等级、疏散口和防火间距等难以达到旅馆业标准,许多民宿主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期处于‘裸奔’状态”。 刘桂生说,民宿身份尴尬的背后,是监管体系的不健全,以致市场失范。“作为新生业态,民宿的界定、主管部门的明确、消防标准的确定,都需要重新梳理,而不能一味套用酒店旅馆业的标准。”刘桂生说,早前实施的新版《福建省旅游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明确了民宿的法律地位,但备受期待的《福建省民宿管理办法》仍在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地方民宿管理长期陷于多头管理、无规可循的尴尬境地。目前,东山正试图出台地方版民宿管理规定,同时引导民宿主加入“正规军”队伍。 关于民宿产业的更多构想 关于东山民宿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刘桂生还有更多思考。他主张引入更多社会资本与专业的运营团队,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本土民宿业品牌化发展。 “眼下,我们正与厦门的建筑设计公司、文化机构、全国TOP100的民宿品牌洽谈,联合进行东山民宿集群开发。”刘桂生说,如果顺利的话,到时将以南门湾滨海铜山古城的传统民居为开发对象,引入众筹模式,并通过专业运营公司,联合开发特色民宿、文化餐饮、文创产品等全套产业链。 刘桂生说,资本参与的同时,更应强调与海岛原住民的和谐互馈。“一方面,民宿集群的开发不应将原住民驱之别院,而应与之共生共存,让外来游客能够在入住民宿的同时,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刘桂生表示,另一方面,应该引导原住民融入民宿经济,通过民居资源入股,共同经营,参与餐饮、文创等延伸业态,共享海岛旅游的红利。 林喜禄则认为,要凸显东山民宿的地域特色,应该走出零散发展的原始状态,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强化集群与品牌效应。 “以位于苏峰山北麓山坳处的岩雅古村为例,这里景观奇特,海石星罗棋布,渔村先民将这些海石砌入房屋,铺在脚下,形成如今别具滨海特色的闽南石头房群。”林喜禄说,随着人口外移,岩雅村的民居大多处于闲置状态,而随着生态环岛路苏峰山段通车,这里交通通达度逐渐提高,具备发展民宿的天然优势,“经过合理的规划与必要的修整,通过导入专业团队,这里完全可以打造成闽南石头房主题民宿集群”。 东山民宿产业发展要实现行稳致远,还需要更多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发展民宿要遵循什么样的法律与市场规范,如何导入现代民宿的经营理念,如何在标准化与人情味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进行民宿及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如何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独特内涵……”刘桂生计划,未来引导成立本土民宿产业协会,并导入两岸民宿业者与学者,为本地民宿业者提供更多精准的辅导与培训,最终指向民宿产业的理性繁荣。 记者点评 民宿产业自诞生起,便被赋予了人文情怀、再造乡土、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等多重属性。 但客观审视这一业态的发展现状,则是喜忧两面。一面是体量与规模日益壮大。早前有机构发布《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福建民宿规模超过4000家,且集聚化态势明显。厦门鼓浪屿、南平武夷山、漳州东山、漳州南靖已是声名在外的民宿集聚区;另一面则是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营模式单一、品牌效应不够显著、同质化粗放化等瓶颈难以突破。以民宿管理为例,除了厦门、武夷山、南靖等地出台了地方版民宿管理办法,更多地方的民宿仍难以摆脱灰色经营的尴尬状态。 民宿产业要想行稳致远,还需针对本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配套政策等要素进行更多梳理,与更多乡村业态融合共生。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