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赵同学收到母亲许女士送上的献花。
福州日报记者 许含宇 谢薇 谢星星 莫思予 林洛羽
为期2天的2018年福建高考昨天落幕。根据往年经验,高考成绩25日左右揭晓,届时,考生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录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个人的成绩和排名信息。
今年高考,全省共设88个考区、205个考点、7013个考场,共抽调2.3万名监考教师。
省教育考试院昨晚发布消息称,全省各地考试过程平稳顺利,没有出现因自然灾害等影响考试正常进行的情况,没有发生影响考试安全的事件;考场秩序井然,考风考纪良好,没有发现失泄密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现象,仅发现4例违纪作弊行为,违纪舞弊率为历年最低,实现了“平安高考”目标。
今年全国卷有何特点?命题有哪些动向?如何从今年的命题趋势把握未来的高考命题方向?试卷对今后高中各科教学有怎样的导向作用?昨晚,本报邀请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一线名师对高考全国卷进行评析,考生、家长可扫码关注“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微信公众号,查阅各学科名师点评内容。
语文:注重以文化人 彰显时代精神
——点评人:福建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高级教师 张岚
此次试卷命题紧扣教育部“一点四面”的原则要求,稳中求变,传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体现创新精神,凸显时代主题,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试卷难度适中,考点清晰,但是对答题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尤其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语言表述题中的回答要能精准到位。例如,文学类文本第5题,能明确考点要求(考查人物形象)并不困难,但是要用“情趣不俗、文雅浪漫、理智沉稳”这些语言要素来精准概括却不太容易。
本次试卷的试题分值进行了一些微调,文学类文本阅读从原来的14分增加到1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总分值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在各小题的分值分配上进行了调整。此外,背默部分增加了1分,诗歌鉴赏题减少了2分,提高了试卷的区分度。
试卷变化最大的地方体现在语言运用题部分,第17题~第19题打破原来单独成题的形式,在同一语言情境中,综合考查成语、病句、连贯等知识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第18题、第19题、第21题,又回归到2014年、2015年、2016年的考查形式,充分起到防猜题的作用。这也提醒老师、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全面性。
作文题总体而言是稳中求新,要写对不难,但写好不易。试题材料丰富,在彰显大时代的同时,又能契合考生的心理和身份,让学生有广阔的言说空间。但是,在任务要求中,又存在一定的暗示与限制,既要看清题干中“使命与挑战”存在的矛盾对立,重视年份信息间的横向关联与年份之间在时间上的纵向关联,体现思辨性。在理性思考的同时,还要看到另一项隐性任务:写给2035年18岁的青年人阅读,即要呈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一代人的启示与引导,要有对象意识,体现交际语境。
数学:平稳过渡适度创新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点评人:福建师大附中高三理科数学集备组长、一级教师黄晓滨
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文科数学集备组长、一级教师 黄雪琼
今年理科数学全国课标Ⅰ卷依据考试大纲,聚焦学科素养,突出学科主干内容,关键能力的考查。强调逻辑推理能力,重视数学应用,关注创新意识,渗透数学文化。试卷稳中有新,在保持总体结构稳定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试题的内容和顺序。
内容上,试卷调整文理科同题的比例,超过1/4的题目是文理同题,为新一轮高考数学文理不分科作过渡。因此,今年理科数学的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此外,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所删减的内容,如程序框图、三视图在试卷中明显淡化。
顺序上,今年的理科数学第19题、第20题的考查内容,在题序上发生了变化。往年的解析几何在压轴位置第20题,今年适当降低难度,调至中档位置第19题;概率统计则加大难度,由第19题调至第20题。本题需要考生通过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分析和数据分析,由此进行统计推断。虽然本题的阅读量和计算较去年有所下降,但要求考生同时具备比较强的数学建模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利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概率统计的角度命题,又结合了函数导数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创新之处。
试卷还注重考查考生的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包括空间能力及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如第7题、第10题、第12题、第18题等。其中第10题,以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所研究的化圆为方问题的图形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几何概型问题,引导考生热爱数学文化、关注几何之美。
与前几年相比,文科数学考查题型没有大的波动,各知识模块的分值比例差异也不大,重点考查了高中重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考查学生关键能力与核心数学素养。
文科数学试题难度相较往年有所下降。其一:我省已第三年使用全国卷,师生都比前两年更熟悉考题特点,训练有素,加上“题型稳定”,大部分学生对大部分考题都不再陌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对所有的考题都相当熟练;其二:考前几次重要的模拟考实测难度都比较大,学生经过反复复习,对各种题型的掌握也比较到位,感觉难度下降了;其三:对学生而言,第17题数列和选做题无障碍,第11、第12、第16题不是“新面孔”以及第18题立几和第19题统计也不再成为基础中等以上学生的“拦路虎”,这对学生在考场上稳定心态和正常发挥有很大帮助。
文科数学试题注重体现数学的选拔功能,数学思维强弱能在分数中得到体现;注重数学阅读、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贴近生活实际,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如第3题和第19题;注重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代表性的试题是第19题统计题。
英语:立足基础知识 强化语篇考查
——点评人:福建师大附中高三英语老师 林燕
今年英语试题坚持平稳中求发展。选料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弘扬核心价值观,彰显英语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与往年相比,整体难度稍有下降。试卷结构稳定,要点考查全面,区分度合理,试题设计科学,质量不断提升。
听力语速适中,内容通俗易懂,对话清晰,设题直白,难度不大。阅读七选五的体裁回归说明文,语篇结构清晰,选项与文本的逻辑关系明显,选项之间也没有很强的干扰性,较去年难度有所下降。
阅读、完型、写作的难度基本与去年持平。阅读理解C篇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介绍人类社会发展对语言种类的影响。这篇阅读题较有区分度,虽然文章本身难度不大,题干及选项的表述简洁精炼,但设题较为灵活,考生须准确把握篇章的主旨大意,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上下文综合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D篇阐述了一个关于新旧电器哪个更耗能的研究结论,对词汇的要求加大,考查一词多义、词性语义转换等。但题目设置并不难,只要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大意,仔细斟酌关键句子,学生还是能够较好地答题。完型填空介绍了作者从一门棋类课程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注重考查考生整体把握语篇大意及推理判断的能力,需要学生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瞻前顾后,才能正确解题。书面表达稳定为书信体,半开放性写作,向外国朋友介绍到中国家庭做客的有关习俗,情境设置真实,任务要求符合学生能力水平,不仅自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也体现文化交流。
纵观整卷,未来的英语试卷趋于强化语篇考查,重在考查学生对语篇的分析,对文章主旨大意的归纳。建议明年的考生在平时阅读训练中,不能只满足于做对题目,更要重视提高语篇分析能力。
物理:聚焦主干 重视基础 助力教学
——点评人:福建师大附中高三物理集备组长、高级教师 张刚耀
今年全国卷物理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又聚焦学科主干内容。作为高考改革过渡期的试卷,很好地体现了修订后新课程标准的方向和理念,有助于将学生从“深挖洞、广积粮”的恶性题海中解放出来。在实现高校选拨理工人才的目标同时,对中学物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与往年相比,今年考试难度有所降低。全卷无偏题怪题,文字阅读量和计算量均有所减少,题目表述流畅,设问指向清晰,涉及的物理模型均为学生所熟悉。如第14题、第16题、第17题,只要相应的物理概念清楚,物理规律明确,考生不难得到正确的答案。
题型方面,今年对力学、电磁学考查并重,实验题与计算题均为一力一电,分值相当。对动量的考查平稳过渡,复合场问题“重出江湖”,数理结合再次压轴,试题梯度分布合理,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选修第3题~第4题型有所改变,第1小题变为填空题形式,考查光的折射和全反射,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则作为计算题,整体难度与去年相当。
一些题目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实验题第22题,在教材的常规实验中,变换了测量器材,将游标卡尺的读数进行综合考查;第23题虽非教材实验,但也是学生所熟悉的等效法结合图像的考查。试题还重视前沿科技与基本物理规律的结合,如第20题,在引力波的背景下,考查了双星问题,注重学生通过物理模型的建构,来运用简单的物理学原理去解释复杂的问题。
化学:立足基础 锐意求新
——点评人:福建师大附中化学集备组长、一级教师 戴萍
化学试题以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为本,突出了主干知识,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突出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试题情境较新,均考查了核心考点。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7+3+2”的试卷结构形式保持不变,试题明显弱化了计算。
今年化学试题难度有所降低。往年选择题中压轴出现的电离和水解平衡图像题今年没有出现。去年没有出现的阿伏伽德罗常数题型今年出现了,而这类题学生普遍比较适应,得分率会比较高。根据信息写方程,今年的方程也比往年容易书写。再从大题来看,第26题实验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常规的知识点,学生做起来也会比较顺手。
化学命题依然遵循“稳中求变,立足基础,突出能力,锐意求新”的指导思想。今年题目也很有亮点,如第9题考查实验基础知识,题目不难,但题目呈现方式比较新颖;第28大题在知识点考查上很有新意,它并不考查常规的平均速率计算公式,而是给出一个瞬时速率的公式,让考生根据题中所给信息进行瞬时速率的计算。
总而言之,化学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对于未来备考的学生而言,要重视将课本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重视解题方法和技巧,注意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结合,重视基本实验能力,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生物:考查深度思考 注重综合运用
——点评人:福建师大附中生物教研组组长 刘冰妍
今年试卷整体较“平和”“亲切”,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注重生物学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多方位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应用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进行思考与解释,领悟科学思维方法。试题情境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
从题型来看,今年试卷较往年变化不大,减少了去年高考比较难的实验设计题,增加了生态学方面的考查。如第29题,要求考生运用生态学知识,用文字科学准确地解释生物学现象。
难点和易丢分方面,第38题考查基因工程的重要操作步骤,这是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工程”序言中的技术基础问题,备考时容易忽视。同时,第38题还考了基因工程的应用,但考生会较难理解命题者意图,在写答案时容易因不够准确而丢分。
和往年相比,今年有不少题目较为新颖。比如,第2题出题角度与平时不太一样,更像是大学老师的思维方式,这为中学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借鉴。
总的来说,今年的考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必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要求学生用文字科学准确地表达。
政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贯彻学科素养要求
——点评人:福建师大附中政治教研组组长、高三政治集备组组长肖晓云
总体而言,试卷落实“一点四面”的要求,试题素材时政性强,突出价值引领,强调创新精神。与去年相比,试卷区分度有所提升,强化了政治学科的选拔功能。
从立意上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贯彻学科素养要求。紧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突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紧扣宪法修改,扎实培养宪法意识。如第39题,力求通过引导学生对宪法修改过程的分析,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党中央关于宪法修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宪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着力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第19题、第20题通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考查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等;第40(1)题通过小岗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与取得的成就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等。
突出价值引领。如第23题以亏损却仍然运营在大凉山的列车为背景,考查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强调创新精神,培养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如第40(3)题,考查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创新精神。
从考查要求上看,注重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主干原理和关键能力。如第12题考劳动价值理论,又如第17题考查政府的相关知识等。
历史:注重学科素养 突出传统文化
——点评人:福建师大附中历史集备组长、高级教师 黄振华
今年命题很好地贯彻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新考试大纲有关规定,注重学科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贴近现实,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
今年的试题在坚持能力考查的同时,适当降低了难度。试题所运用的情景材料基本上由现代文代替了文言文,试题材料的阅读障碍大为减少。例如选择题第24题,《墨子》中有关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直接从墨家代表手工业者阶层的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或使用排除法,都可以降低解题难度,改变了以往第24题难度较大的传统。再如第31题通过1953年这个时间,结合图中的矿产,很容易选出答案。
今年的开放题第42题较有新意,题目从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其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概括和评价该历史现象。与往年要求提炼出论题或观点相比,该题型新颖,在发现问题,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明确的体现,注重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对学生而言,只要对史实熟悉,解题难度不大。
试题还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第24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第27题有关中国古代绘画,第41题体现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第45题考查汉武帝时期年号制的改革等。
地理:紧贴时政热点 侧重逻辑推理
——点评人:福建师大附中高三地理集备组长、一级教师 李明
今年全国Ⅰ卷的地理部分贴近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近几年的国内外经济建设和时政热点,突出能力立意,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总体难度不大,无偏题怪题。其解答问题的素材更多来源于题目和情境本身,所以往往答案更具逻辑和生活色彩。
与去年全国Ⅰ卷相比,试题总体难度稳中略降,但有一定的区分度。从考查的内容看,增强了考查内容的基础性,考生入题比较快,选择题第3、第4、第10题则相对较难,其他小题相对较容易,得分率可能较高;综合题和选做题比较常规。
从试题结构看,综合题题型与去年全国Ⅰ卷相比,有较大变化,涉及其他学科的学术型问题减少,地理特色增强;在分值的分布上,试卷与往年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注重自然与人文结合,突出时空差异考查,注重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及产业发展问题。
今年的全国Ⅰ卷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考查非常到位,选取“一带一路”中俄能源合作(第36题)、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精密机械设备制造(第1~第3题)、中西部地区崛起引发的人口回流(第4~第5题)等地理热点、突出主干基础知识的分析(第6~第8题和第37题)、精选实际生活案例(第9~第11题和第43题),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熟悉现象或特殊现象,关注热点及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