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田公司工人们在挑选速冻鲜莲。
新主体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6月初,走近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的稻田,生机勃发的禾苗,一行高一行低,有序交替。
“一行是父本,一行是母本,杂交水稻制种特有的现象。”枫元村党支部书记刘炳煌说,今年县里出台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村企合作整村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村集体代表全村制种农户与种子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技术由企业搞定,种植则由闽赣省际农机植保服务中心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
“以前制种一年到头在田里忙,现在只需看看水,下下肥,大家都说,现在种田很痛快。”接过话茬的正是闽赣省际农机植保服务中心负责人黄勤建,43岁的他已是一支拥有机耕机、插秧机、植保飞机、收割机、烘干机、田园搬运机等各类机械960余台(套)的农机大军的“领头雁”。去年作业面积达20万亩,相当于全县28万亩耕地的三分之二。他们还把业务拓展至江西省和省内周边县市。
在建宁县副县长沙陈龙看来,以这支农机大军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不但改变了延续多年的耕作方式,把制种农民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对整个制种产业带来了深远影响。
建宁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制种产业覆盖全县9个乡镇,面积14万亩,年产杂交水稻良种3100万公斤。全国每十粒水稻种子有一粒来自建宁。制种平均亩产值3000元,比种粮高出不少,因此农民大都把地留着自己种,不愿意流转。全县2.95万户农户,有2.35万户从事制种,户均面积不足7亩。小而散的经营主体面临着劳动力老化,产品质量欠佳,抗风险能力不足,缺乏议价能力等一系列问题。
建宁把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的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黄勤建正是这样的人选,2013年底,他买来了当地第一台烘干机,在解决自家的晒粮难题之余,尝试为其他农户提供烘干服务。此后,他的农机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还成立了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015年,在农业部门的促成下,建宁县以勤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把全县较强的6家农机合作社和6家农业植保合作社整合,成立闽赣省际农机植保服务中心。
“机械化作业每亩成本可以降低近600元,购买服务种田大家都觉得值。”黄勤建说,建宁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2%,机械化水平居于全省领先地位。
不仅是黄勤建,越来越多创客进入农业领域寻找机会,并迅速成长。目前,建宁共有各类新兴职业农民1200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17家,家庭农场227家,辐射带动转移就业2.8万人,其中5000多人进入电商领域从事农产品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