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图说福建> 正文
分享到:

聚焦周长赋剧作学术研讨会:“东南一帜”,归来仍怀少年心

2018-07-20 09:46:0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在这场邀请了全国30多位戏剧专家的大型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著名戏剧理论家廖奔用极简却极重的话语,热情赠予他的老友周长赋,激励后者继续登攀戏剧艺术新的高度。

《踏伞行》主人公陈时中与王慧兰暗生情愫。福建日报通讯员 周喆 摄

东南网7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李超/文 通讯员 周喆/图)沉寂许久的莆仙戏,在这个火热的七月舒活舒活了“筋骨”,先有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赴港献艺特区政府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戏曲节,后有剧目《海神妈祖》获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巡演。这一系列动作,肇始于日前在莆田举办的周长赋剧作学术研讨会。

“长赋戏剧,东南一帜”,在这场邀请了全国30多位戏剧专家的大型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著名戏剧理论家廖奔用极简却极重的话语,热情赠予他的老友周长赋,激励后者继续登攀戏剧艺术新的高度。

一部《踏伞行》重拾家乡戏

周长赋,福建莆田人,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被誉为福建剧坛“三驾马车”之一。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周长赋开始剧本创作,有20多部剧作问世。

从早期莆仙戏《秋风辞》的一鸣惊人,到话剧《沧海争流》收获的“新成就和新贡献”,再到莆仙戏《江上行》的婉约清新,以及昆曲《景阳钟》和京剧《康熙大帝》《飞虎将军》的屡获殊荣……30多年的剧本创作,勾勒出一幅幅磅礴大气又绚丽多姿的舞台画卷。在本次剧作学术研讨会期间,周长赋新作《踏伞行》举办了首演,受到福建剧坛的重点关注。这是他继《大唐梅妃》之后,时隔多年再次为家乡戏创作剧本。

“古老的莆仙戏滋养我,并成就我与戏剧创作结缘。”周长赋说。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莆仙戏是我省五大地方戏剧种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流传后世5000多个传统剧目,称其为“家底最厚”的剧种也毫

不为过。解放后,莆仙戏剧作家以陈仁鉴大师为代表人物,改革开放后又涌现出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群。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尤以新编历史剧叫响中国剧坛。其中,周长赋创作的《秋风辞》在1985年晋京参加全国戏剧观摩演出,一炮打响,成为“新时期戏剧舞台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剧作后来还入选了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比照他之前的作品,《踏伞行》是一次新的探索。该剧的故事缘起,与南戏古剧《蒋世隆》的“走雨”等段落相似,但却聚焦着浓郁的当代人际和现代情感。一对青年乱世中结识,心有所属时却因为猜疑产生矛盾和隔阂,最终找回本心,整部剧充满了细腻复杂的内心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评价,这部作品明确了对于莆仙戏艺术本体的文化自信,对很长时间里莆仙戏创作中的艺术迷茫和实践逆流,做了尽可能的矫正,这是莆仙戏艺术生态渐进恢复元气的切实成功。

经过著名戏曲导演徐春兰的二度创作,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呈现的《踏伞行》,尽可能展现了莆仙戏“傀儡介”表演的特色和古典意境,让不少观众感叹“原来莆仙戏也可以这么唯美”。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在研讨会上表示,《踏伞行》是可以向外国观众介绍的中国地方戏作品。

  

在正式演出前增加了莆仙戏传统科介展示。福建日报通讯员 周喆 摄

古老剧种 回归传统

尽管著作等身,周长赋始终未改他一向低调而儒雅的风格。面对褒扬,他依旧是木兰溪畔那个孜孜求索的行吟者。“我的创作以戏曲历史剧为主,兼顾其他剧种。大家说我写作勤奋,但成果还是很不够。”从事戏剧创作30年,他拿过10多个全国性奖项,包括三获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二获文华剧本奖。

廖奔说,周长赋曾尝试写更宽泛剧种的戏,包括昆曲和京剧,以及为福建捧回文华大奖的《沧海争流》等话剧作品,但“回过头来看,他依旧是扎根于传统的”。他认为,周长赋对传统民间故事剧的剖析,运用到了很多代表作中,包括《江上行》和这次的新作《踏伞行》,这些技法源自家乡戏天然具有的接地气属性,“调动了莆仙戏一千年的积累”。

作为莆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代表,莆仙戏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后迎来两次黄金发展期,目前除莆田市和仙游县各一家专业院团外,民营剧团达到120多个,从业人数近3500人,年演出场次高达8万多场。但由于戏曲大环境的改变和商演风气的影响,演出的“草台化”一度威胁到莆仙戏的艺术根基。原本,莆仙戏的表演古朴典雅而又十分严谨,1000多首戏曲牌依各行当各情境区分,甚至“专曲专用”,每句唱或念白都配有数个表演动作,且表演与锣鼓紧密结合,每套动作都配有相应的鼓品,其严谨性在全国剧种中都独树一帜。然而,坚守传统总是艰难的,从程式到曲牌,这种严谨和规范一旦被破坏,剧种特色便急剧弱化。

近年来,戏曲界有识之士始终呼吁莆仙戏传统的恢复,莆田市出台了《关于莆仙戏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传承保护中心,实施开展老中青三代传承机制和收集整理戏曲录像、乐谱和剧本资料等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莆仙戏曲界一直在寻觅能让剧种重现光华的优秀新创作品。

去年,周长赋创作的《踏伞行》剧本入选文化部2017年度剧本扶持工程“整理改编剧目”,该剧此后顺利成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引得各方期待。首演的呈现效果,从一定程度上释放出回归传统的姿态和信号。观看《踏伞行》后,季国平最深刻的感受,是“当下极其需要彰显戏剧魅力的作品”。他强调,具有悠久历史、深厚积淀、独特风格和表现形态的莆仙戏仍然在滋养着一代代莆仙戏剧人。

福建名家 推向全国

研讨会上,众位专家发言踊跃。王馗点评说,周长赋既是莆仙戏的维护者,又是莆仙戏的革新者。在《踏伞行》中,作者着力刻画人物平和、中庸、可爱的一面,这与福建近年来戏剧作品多挖掘人性复杂晦暗的风格截然不同。多位专家表示,新时期福建剧本创作成果喜人、影响深远,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因于福建深厚传统文化的支持,也得益于剧作家与舞台表演的结合,以及剧作家与理论评论的结合,这样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结构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

莆田之行,季国平不止一次强调,周长赋剧作学术研讨会的首次召开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喜事,也是对莆仙戏、对福建戏曲某些层面的总结。他的观点与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作兴不谋而合。“举办研讨会,除了研讨周长赋个人的剧作,目的更在于研讨福建剧作家群体,在于把福建剧作家整体推向全国,力促福建戏剧创作迈向一个新水平。”张作兴说。

早在2010年冬,梨园戏精品剧目《董生与李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成功展演,拉开了“福建当代戏剧名家名作推广工程”系列活动的序幕。之后,省文联在京举办了“郑怀兴剧作学术研讨会”“曾静萍表演艺术研讨会”。由于“当代戏剧名家名作推广工程”在全国尚属首次,引起戏剧界的关注和较大反响,此后又相继举办了剧作家王仁杰和陈道贵的学术研讨会。此次周长赋研讨会,是这一“推广工程”的第五场大型活动,省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总结剧作家的创作经验、梳理戏剧创作与舞台演出的互动关系、探寻戏剧编剧人才的成长之路,以及推动新时代福建戏剧繁荣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回顾创作生涯,周长赋说,犹如一场梦,“梦中的我不断追逐希望中的自己,但总是追不上”。这正是,阅尽千帆,归来仍是追梦少年。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