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财和嫁到金门的女儿视频通话,一起打开水龙头。 本网记者 陈诗婷摄
东南网8月5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 陈诗婷 谢添实)“爸爸,你看,水通了,水龙头的水哗啦啦的,我在金门也可以喝到家乡的水了!”备受瞩目的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今日终于通水了,嫁去金门的“围头新娘”洪双飞与家乡的父亲洪建财通过微信视频通话,共同分享这份历经20多年的喜悦。
两岸走向和平 “冤家”变亲家
围头村位于福建晋江金井镇,是大陆距离金门最近的地方,曾经是炮火纷飞的战场。今日,记者在围头村看到,村里多处战场遗迹,一座在“八·二三”炮战时遭炮击的毓秀楼,外墙千疮百孔,累累弹痕清晰可见,见证了两岸炮战的历史。
在围头村生活近八十载的洪建财,做了30年的民兵营长,1958年“八二三炮战”时,不到16岁的他还参加了那次战役。因为那次炮战的英勇表现,洪建财还上了金门国民党军的“黑名单”。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也逐步走向和平,“我们村民会和金门渔民进行海上贸易,他们用生活用品换我们的海产品。”围头村支部书记洪水平说,两地渔民从海上先接触,关系越来越和谐。
洪双飞是洪建财的二女儿,家中的掌上明珠,1992年嫁到了金门,成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嫁到台湾地区的“围头新娘”。“当时会有些担心和顾虑,交流还不是很方便。”在那个年代,洪建才承受着不舍和纠结,但他最后选择尊重自己的女儿,并为他们举办一场隆重的婚礼。
“天气好的时候,站在海边就能看到对岸,但女儿要回一次家却不容易。”洪建财回忆女儿初嫁金门时,回一次娘家要先从金门到台湾再飞到香港,再到厦门,最后才能回到围头。
洪建财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两岸交流还很不方便,当时电话费特别贵,女儿和女婿在大陆打电话回台湾每个月要花上不少话费,“还有用过对讲机和金门亲友进行通话”。
如今洪双飞已育有两子,和丈夫一起经营养殖海鲜的生意,最大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小儿子在读高中。“两岸结亲家,一定程度缓和了关系,让双方更和谐。”洪建财介绍,自从女儿嫁到金门,越来越多的姑娘嫁去台湾,也有不少台湾姑娘嫁到围头。截止目前,围头嫁去台湾的新娘有137人,而从台湾嫁到围头的新娘有9人。
洪建财老人回到毓秀楼前讲述那段历史 本网记者 卢金福摄
从通婚到通水 围头成为两岸血浓于水的见证
在金门生活了20多年,洪双飞经常往返家乡,有时候一个月回家两三次。与家乡充沛的自来水相比,洪双飞最大的感悟便是金门用水紧张,有时候雨水少,用水量变小,生活很不方便。她介绍,多数人选择在自家挖井,但是挖井的成本高,而且水质无法保障。
洪水平告诉记者,早期在和金门乡亲接触的过程中就了解到金门比较缺水,他们希望能从大陆引水过去。1995年,洪水平还参加过一场讨论从龙湖经围头向金门供水的会议,“我们把金门供水工程当成自已村里的事来办,村民了非常配合,为配合施工清退海上养殖面积一千多亩。”洪水平说,如今金门实现了通水,全村都很高兴。
“通水是我多年的心愿。”洪建财说,从晋江龙湖引水到金门,女儿和其他金门新娘都十分感动,纷纷表示终于可以喝到家乡水,感受故乡情;村民们也非常高兴可以与对岸亲友同饮一江水。
今年,国台办等部门出台了“31条惠及台胞措施”,福建也出台了66条惠及台胞具体措施,两岸慢慢走向了融合发展,在围头也吸引了不少台湾的青年前来创业和就业。“有二三十名的台湾同胞在围头从事乡村旅游开发行业。”洪水平说,地缘带来商缘,商缘带来姻缘,姻缘架起了跨越海峡的桥梁,如今的围头,印证了两岸“海峡一家亲,闽台五缘村”,接下来围头将致力打响“海峡第一村”对台文化交流品牌。
围头村一座在“八·二三”炮战时遭炮击的毓秀楼,外墙千疮百孔 本网记者 卢金福摄
围头村支部书记洪水平向记者展示1995年讨论向金门供水的会议简报。 本网记者 卢金福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