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因种种原因,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一度懈怠,鲤鱼溪旅游从兴盛归于平静,这引发了当地村民和旅游部门的思考。周宁县决定从振兴鲤鱼文化着手,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不断延伸,以此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周宁北路戏在郑氏宗祠上演,吸引众多游客观看。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黄起青 摄 重燃鲤鱼文化 精彩纷呈 鲤鱼溪“质”的变化,始于2016年。这年,周宁县提出打造“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作为全县龙头景区的鲤鱼溪,自然首当其冲。而对于鲤鱼溪来说,吸引游客的不光是自然风光和明清古民居,最重要的当属鲤鱼文化。 “总结过去经验,要想做大做好鲤鱼溪旅游,就得深度挖掘鲤鱼文化,文化活起来,景区才有灵魂。”景区管委会负责人马晓明说,只有激发文化的内生动力,才能让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也只有充分给予民俗文化传承人广阔的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传承文化的无限热情。 2017年年底,周宁县旅游局、鲤鱼溪景区管委会让村民对景区发展建言献策,郑新鸿毛遂自荐,想组织一批年轻人传承鱼祭仪式表演,得到各级领导大力支持。 今年1月,郑新鸿带领年龄相仿的20多名村民一起成立了鲤鱼溪民俗保护协会。“县里出资6万元让我们重新添置演奏器材,并给予我们表演补助4万元。”郑新鸿说,如今每周六下午1点的鱼祭表演常态化,协会会员统一着装,沿溪而行,神情虔诚地朝鱼冢走去,进香、鞠躬、诵祭文、入葬……给游客展示最传统的鱼祭仪式。 与此同时,护鱼武术也走进了校园。郑克移、郑大润、刘明爱和郑树生从小学习护鱼武术,至今已有60多年。郑大润和刘明爱表演“镗”,郑克移和郑树生表演“南拳”。在他们的指导下,浦源中心小学已有30多名学生基本掌握护鱼武术基础动作。 鲤鱼文化重回视线,重绽光辉,随之,更多的传统文化被挖掘出来:“三月三”千米板凳龙,犹如一条彩色巨龙在鲤鱼溪舞起来;传统节日,举行千人宴,品美食、话家常,各种活动异彩纷呈。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