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
春风化雨,让法治浸润人心
东南网9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福州地铁1号线列车缓缓驶入站台,许多乘客踏进车厢,一下子就被整个车厢亮眼的柠檬黄吸引了:中国宪法发展时间轴、宪法小知识贴士、2018年宪法修正案……多种法治元素遍布两侧广告栏、座椅和车厢车顶。“这趟专列很有特色,将宪法内容碎片化处理,让人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市民杨春珠赞叹。作为全省首列宪法主题地铁专列,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每天覆盖10多万人次,成为“行走的宪法知识教科书”。
这是我省普法工作的一个缩影。“七五”普法以来,我省“目标精准化、任务项目化、考核体系化”三化普法工作经验,得到了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的肯定。
把握社会需求,目标精准化
普法难在哪?难在吃透“两头”:既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又要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和群众期待,用更精细、更富针对性的宣传和服务营造法治环境。
“七五”普法以来,全省上下加强保障与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省依法治省办还牵头组织了全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民法总则》学习宣传和“我与宪法”优秀微视频作品征集展播等主题活动,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为回应群众期待,目前我省已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省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顺利实现“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全省全线贯通,建成设区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6个,县级中心75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1015个,三级实体平台共配备人员1756人。同时,实现全省16730个村(社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此外,我省运用普法“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普法,形成以“清朗天空”“福建司法”等为代表的612个普法微信公众号(微博),与覆盖省市县三级的149个法制报刊(专栏)、81个电视法制频道(栏目)、87个普法官方网站融合发声,及时传播法治正能量。
整合各方资源,任务项目化
普法出成效,项目是载体。据了解,“七五”普法伊始,省依法治省办就研究确定了法治宣传教育“十个一”普法重点项目,按照每个项目有实施方案、有进度管理、有效果评估的方式扎实推进。
一是抓好“关键少数”,推动干部示范引领。精心组织“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确保省、市、县(市、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直属机关、政法机关和党校年内举办不少于一场的法治讲座。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各部门共组织开展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和培训18730多场次。
二是把握“关键时期”,培塑青年法治意识。2016年8月,省司法厅会同省检察院、省教育厅启动为期三年覆盖全省所有中小学(含中职学校)的“法治进校园”全省巡讲活动,遴选抽调全省100多名优秀检察官和青年律师深入校园进行法治宣讲。全省教育系统还开展了“福建省国家宪法日暨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等系列活动。
三是汇集各方资源,壮大普法力量。省依法治省办联合省委文明办、团省委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全省普法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采取社会化招募、组织化管理、专业化培训等举措,促进志愿服务组织的自我管理和有序运作。全省现有2032支普法志愿者队伍,普法志愿者35600余人,广大志愿者在国家宪法日、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深入基层开展主题宣讲活动。
健全配套制度,考核体系化
不久前,厦门市海沧区成功举行AI人工智能法律咨询机器人首发仪式。据了解,AI机器人基于全国3000多万份判决文书的大数据库和法律知识图谱+300部法条,目前可实现智能法律问答、大数据案情分析、专业行动建议、证据采信预估四大功能。
“机器人不仅让咨询的老百姓更直观了解案情,还引导群众选择更方便、更快捷、低成本的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为减少不必要诉讼提供有力支持。”省司法厅法制宣传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委托的“智慧普法”试点省份,我省正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云平台建设,未来有望实现全省优质普法资源集约、开发和共享,实现全省国家工作人员网络统一学法考法和省、市、县三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线实时考核。
智慧普法是趋势,考核体系也得跟上。省依法治省办确定年度普法责任清单,明确界定60多家省直重点部门的普法职责,深入开展面向执法(服务)对象及社会公众普法活动。
此外,省依法治省办制定出台福建省法治县(市、区)创建标准和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标准,指导推动各地持续深化创建活动,夯实依法治省基础;出台《福建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考评标准(试行)》;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全省综治考评内容,形成联动考核机制,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