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童诗热从何而来?为什么孩子要读童诗?当下需要什么样的童诗?童诗的灵感从何而来?台湾儿童诗发展有何借鉴之处?……近日,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主题活动暨第四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在福州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知名学者、作家、出版人、画家、阅读推广人等现场为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把脉。
本次活动主题为“以童诗之名,筑彩虹之桥”,是两岸儿童文学交流首次以童诗为主题的论坛。据介绍,自1989年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组团访问大陆起,海峡两岸儿童文学在发展、融合、深度学术碰撞以及互相学习和借鉴中,共同促进了华语儿童文学大繁荣。
以诗体味母语魅力
中国历来有诗教的传统,自《诗经》始,中国人对诗歌的关注已有几千年。近年来,互联网和自媒体为儿童诗带来新机遇,在学者、诗人、明星的带动下,几十万人同读一首诗,诗歌的这场复兴,也为童诗繁荣注入新动能。
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和承办单位,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就开始策划两岸童诗选题,出版一系列优质童诗图书,举办一系列童诗阅读推广活动,邀请两岸著名诗人走进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撒诗歌的种子。
为什么要读童诗?在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杨佃青看来,儿童诗里包含最本真的童年意趣和特殊的儿童语境,生活中的不合理、错位,在童诗中却有文学的合理和趣味。其想象力和哲思能让孩子在人之初就能体味到母语的魅力,更能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灵性。
“对一个孩子来说,文学的、诗性的语言体验,是丰富还是匮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人性、品格的养成。幼儿期如果没有经历过一个诗性的语言世界,那么儿童在理解力、想象力乃至创造力方面都会显得贫乏。相反,一个从小在充满美感的语言中成长的孩子,他的心灵自会受其感染,舍弃现实生活的粗鄙、庸俗和狭窄,追寻更高的天空、更远的田园、更远的远方。”杨佃青说,要将孩子培养成丰富有趣的人,无论如何都需要丰富的充满人性的语言。
《中华读书报》编委陈香对童诗有着类似的看法。在她看来,读童诗可以让孩子体验语言和文学之美,体验情感和道德之美,体验审美之美。
“诗歌是一种非常精微、凝练的文学形式,它有大量的空间留白。诗歌留白当中,饱含着诗人深厚的生命体验,通过诗歌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和诗人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是一种阅读的基础。没有这种基础,即使读长篇小说,也是在单纯读情节,而不能感受文字之美和体验之美。”陈香说,读诗最重要的是引发孩子多方面共鸣。
谈及孩子读童诗,著名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不无感慨地说:“在儿童文学里,我不是诗人,但我的文学创作里有诗。诗歌的灵魂是激情和想象,应用诗性看待生活,用诗性看待世界,也用诗性看待文学。”
用爱心为孩子写诗
近十年来,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与台湾儿童文学界交流紧密,发掘了不少优质的台湾童诗资源,出版了一系列优秀的童诗作品。其中,《林焕彰童诗绘本系列》就很有代表性。
台湾著名作家林焕彰虽已年近八十,却仍拥有一颗童心,创作了大量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童诗。一片云、一朵花、一块石头、一条狗……在他的笔下都可以成为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
如何才能创作出孩子们喜欢的童诗?林焕彰表示,生活中随处都有诗,要有一双有爱的眼睛,随时发现生活中的诗。“随时随地注意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事物,要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发现它们的形象,找到它们的关系。”
“写《妹妹的红雨鞋》这首诗,是我的小女儿给我的灵感,因为她穿着新买的红雨鞋,那份喜悦、跳跃的神情,启发我写下这样带着纪录性的童诗。”林焕彰说,从这个例子来看,爱心是写童诗的一种引子,记录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喜悦,也是写童诗的一种动机,“我曾说,为儿童写诗,是一种爱心的表现,就是这个原因”。
本月,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最新出版了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林良的诗集《蜗牛》。在“作者的话”中,林良特别谈到写诗的乐趣,“写诗时,我心中设定的读者,不管是有意无意,都是小孩子。写诗的乐趣是什么?就是释放自己的童心。童心是纯真的。孩子们纯真的眼睛能看到许多大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也很有趣味。例如,有的孩子把电梯看成一个‘会从上面降下来的小房间’,有的孩子把风筝看成‘想挣脱绳子捆绑的鸟’”。
林良之女、著名作家林玮对写诗也有一番独特的感悟:“写作不是寂寞的事。想成为优秀的作家,就要先丰富自己的内心。另外,读诗要想读出趣味,读者可以一边读一边在心中与作者沟通,体会写诗的意境。”
台湾著名作家、阅读推广人子鱼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刚好十年。他说:“童诗可以运用在诗教里面。问题在于,现在学校很多语文老师都很少尝试童诗的教学。”
千万不要用仿作教学,要用欣赏、引导的方式激发孩子内心的感情,这成了很多与会者的心声。
不缺产品缺精品
当下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童诗?诗是一种追求、一种探索。正如儒家经典《诗大序》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好的童诗应多给小读者留下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回想起十几年前在出版社做编辑时编过的一本外文诗,著名作家、诗人徐鲁至今印象深刻。他深有感触地说:“写儿童诗首先要用心,还要有感情。儿童诗里清澈明亮的句子应该是从真诚的心里面流淌出来的,带着温度,带着宁静纯真的感情。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应该富有智慧,应该给小读者带来惊奇和喜悦,应该富有新奇的想象之美和智慧魅力。”
不过,细心的徐鲁却发现,当下一些儿童诗存在局限。比如,有的诗人在儿童诗中过于炫技,诗的内容苍白,孩子们读起来费力;有的儿童诗完全舍弃了节奏、韵律、韵脚,甚至有大量的口语入诗,儿童诗语言上的讲究渐渐淡了,其所承载的汉语之美、母语之美慢慢消失了。
“过去读的儿童诗都有故事性,有叙事的元素,现在不少童诗只在乎瞬间的巧思、琐碎的意象,很少看到叙事的元素在里面。写儿童诗适当加上一些情节,可以变得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徐鲁说,指导小朋友写诗,要讲究语言美、韵律美、内容美。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童诗蓬勃兴起,一些出版社跟风出版童诗作品,重复出版现象明显,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杨佃青不无担忧地说,由于欠缺儿童心理、儿童审美趣味方面的专业知识,许多“给孩子”系列的童诗作品以成人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文艺性足够,童心很欠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给孩子阅读的童诗作品。
此外,功利性过强,为仿写而读诗,而非为审美而读诗,同样应引起重视。不少以仿写为旗号的童诗作品充斥市场,使得童诗的美育功能靠后,扼杀了孩子童年独有的创造力和艺术灵性,且使其无法真正地享受读诗的乐趣。
童诗创作队伍“青黄不接”不容忽视。杨佃青发现,年轻的童诗创作者很多,但因多数出版社只短视地看到眼前的市场利益,并未给年轻的创作者施展的平台,才导致目前的局面,“未来,出版社可以促成不同世代的创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