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达埔镇:篾香世界里的乐与忧
2018-10-24 09:30:29 来源: 责任编辑:林雯晶
曾建全展示传统晒香技艺——掷香花。 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黄虹 摄 手工制香的乐趣 “你随时来车间找我,我都会在这里。”52岁的曾建全告诉记者,制作篾香的工艺十分复杂,他每天凌晨5时起床,直到晚上11时,几乎每天都工作18个小时。 “制作篾香首先要备齐竹签、染料、香料等,这些是制作篾香的全部原材料。”曾建全抓起一把竹签给记者看,“竹签分为方签和圆签两种,要求用本地种植3年以上、尾径达到7厘米以上的毛竹为原料,晒到竹枝颜色变白、易折断,并除去竹骨的竹须。香粉用各种香料按照一定配比磨粉搅拌和匀,以保证和好的‘香面’有黏性,能牢靠附着竹签。还要保证篾香制成后的香味和香薰效果。整个程序走下来需要大量的时间,操作的人要细心,还要耐得住寂寞,每天和这些植物待在一起十几个小时,没有耐心坚持不下来。” 永春篾香选用几百种中药材为主料,尊古法制作,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全程纯手工操作,包括打底、上内粉、抡香、晒香、染香脚等,看似简单,却需要极为娴熟的手法,耗时费力。 曾建全向记者演示篾香制作。他先抓起一捆平整的竹签,将需制成篾香香肉的部分沾水,而手握的香骨部分约12厘米左右则不沾水。 接着是搓黏粉。只见他以搓揉方式,将黏粉附着在湿润的香芯上。然后再浸水,使得黏粉产生黏性后,开始上柏木香粉,如此反复4次。这一过程中,香粉犹如天女散花般在曾建全周边扩散,他也是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10多分钟后,原本小臂粗的一捆竹签,已变得有大腿那么粗,散开来需记者张开双臂方能环抱。 基础工序完成了,曾建全将篾香呈扇形展开,挑出瑕疵篾香,然后,用右臂搂住香枝,左手在上拨动,让香枝呈圆形转动相互摩擦,使每一支香更加饱满、圆润——这道工序,称作“抡香”。 “最后就是晾晒。”曾建全介绍,晾香至七成干后要将篾香收起,将香骨染成各种颜色,完全干燥后即成天然香品。 末了,曾建全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番制香人的乐趣。他将一捆篾香扎成一束,往地上轻掷,落地后用双手很快地朝一侧轻扭使之自然摊开,篾香便像一朵花一样绽放开来,让人赏心悦目。“这一传统的晒香方法叫掷香花。如今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抡香、沾匀香粉等过程有时就由机器来完成。但是这一整套制香手艺大家都没有生疏,掷香花的乐趣更是机器无法取代。” 老一代制香人的担忧 曾建全12岁就偷偷学艺,对篾香制作的沾、搓、浸、展、抡、切、晾、染、晒九式烂熟于心。 “制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我父亲做手搓香是出了名的高手。”50多岁的蒲师傅插话道,在家家户户都制香的达埔镇,一把香就能养活一家人。但如今,他所见到的篾香里,有不少是机械制作的。 在从事手搓香40年的蒲师傅看来:“手搓香一点即燃,机器做的不易点燃。而且机器一压,檀香的精华会跑掉,香味和成色都不如手搓的,因此,手搓香还有一定的市场。只是这个市场,正经历数百年来最大的危机。” “现在用机器做香,一人一天能做十几万支。产量高了,但我的心里却感觉越来越空。”曾建全经历了从纯手工制香到机械化操作,机械化进入制香工艺后,极大提高了产量,但这让曾建全等老一代手工制香人十分惆怅,他们不是想用双手挑战机械,而是担心这点手艺可能找不到传人。 “许多老手艺之所以需要保护,是因为没有人愿意传承。”曾建全说,“别看我这个年纪,还算是年轻的制香师傅了。由于手工制香需要起早摸黑,工作起来十分疲劳,工作环境差,眼下村里的年轻人愿意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 袅袅轻烟,从有形到无形。熏香燃尽,记者告别曾建全,结束了这一番别有韵味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