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侨批》亮相七艺。 东南网记者 林峰峰 摄
东南网11月15日讯(本网记者 林峰峰)14日下午,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排的歌仔戏《侨批》在福州大戏院上演。创新的歌仔戏音乐、跌宕的剧情和演员的倾情演绎,还原了晚清时期国人下南洋的“血泪史”,让场观众深深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久久不能自拔。
此次《侨批》排练演出,由中国评剧院著名导演韩剑英执导,演出阵容集中了歌仔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志明、省级非遗传承人庄海蓉、苏燕蓉、曾宝珠等厦歌的精英力量,其中,苏燕蓉是第一位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歌仔戏演员。此外,歌仔戏作为海峡两岸共同哺育的戏曲剧剧种,此次演出还特别邀请了10位台湾戏曲音乐演奏员加盟合作,共同推动两岸歌仔戏发展。
在闽南语中,“信”读作“批”,“侨批”即海外华侨与家乡的往来书信,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批一封,银二元”,早年在民间流传的歌谣,真切唱出“侨批”在闽南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013年6月19日,备受全球华人关注的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的闽南人从这个口岸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南洋远隔大洋,通信极为困难,最初到达南洋的华工,只能托熟人或同乡把银信捎带回家,由此产生了专门负责传递银信的水客。水客把性命交由无常的风浪,往返于唐山与南洋,将华侨辛苦赚来的钱和倾吐感情的家信送达千家万户,同时又把家里的回信带去南洋,慰藉华侨孤寂的心灵。“侨批”因此成了华侨和侨眷的生命线,成为无数闽南华侨华人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
“侨批里有的不止是钱,更多的是闽南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演出现场,久居福州的闽南人王依姆深受触动,她告诉记者,用闽南人最熟悉的歌仔戏来演绎这个题材,特别能引发共鸣。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浸透着海外侨胞的汗水和血泪,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侨批》由三获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的曾学文创作,该剧是他“歌仔戏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品。他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南人,他们下南洋拼搏的精神和对家乡的眷恋令人动容。在东南亚走访游历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这一闽南精神的共鸣。”
歌仔戏《侨批》大获好评。东南网记者 林峰峰 摄
“一稿二稿基础很好,三稿四稿问题不少,五稿六稿全部推倒,七搞八搞回到一稿,九稿十稿不如拉倒。”这是编剧行业的一句顺口溜,一部好的作品从收集素材、创作到反复修改,常常要耗费三四年。而“《侨批》的剧本编写始于2015年,前后改了7稿,历时整整3年。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表示,七艺节演出后,中心将结合专家与观众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打磨该剧,并争取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近年来,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大力发扬传统文化,歌仔戏作为福建地方传统戏曲之一,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闽南地区,歌仔戏更是被广泛推广进入校园,受到了学校师生们的喜爱,使其在年轻群体当中日益流行,获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下而言歌仔戏是一种年轻化的剧种,相信它一定能够继续薪火相传、蓬勃发展。”曾学文说。
据悉,本届福建艺术节期间,继《侨批》之后还将陆续上演《谷文昌》《贤相苏颂》等歌仔戏精品剧目,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往一睹为快。
演出现场。东南网记者林峰峰 摄
演出现场。东南网记者林峰峰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