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舞蹈诗《厦门故事》 福建日报通讯员 刘海栋 摄
东南网11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文 通讯员 刘海栋/图)
17日晚,一台原创舞蹈诗《厦门故事》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宫剧场惊艳了现场观众。作为第七届福建艺术节参演剧目,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和厦门艺术学校联袂奉献的诚意之作,用浪漫、诗化的舞台质感将“小岗位大担当”的立意推陈出新。
这台剧目勇敢挑战当代题材,且整台演出依旧注重融合运用闽南特有的文化、民俗、地域元素,多媒体影像与舞蹈形象之间互动生趣,让观众耳目一新。
新探索 闯关现实题材
《厦门故事》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导演左青执导,以厦门改革开放40年建设成就为创作背景。全剧由序曲、10个厦门人物故事和尾声组成,以新闻记者的视角,讲述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个“小岗位大担当”的故事,表现厦门人民的美好心灵、大爱情怀和精神气质。
从全国劳动模范、环卫工人代表陈大姐,到跟随“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三次奔赴南极,以高超的机械维修技术被誉为“厦工技神”的盖军衔;从厦门公安交警战线上的“时代楷模”陈清洲,到中国催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厦门大学化学界泰斗蔡启瑞院士……时代楷模的感人故事重现在观众面前,让他们或会心一笑,或深深感动。
专业擅长民族民间舞表演的厦门“小白鹭”,为何要尝试一个适合现代舞的现实题材?
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主任林乃桢说,跟剧中的平凡人物一样,“小白鹭”也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是厦门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跟受益者,因而想创排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用以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人的精彩故事。
“因为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且现实题材舞蹈诗在国内几乎无人敢碰,我们担心作品不被认同,所以尽管设想颇为专家们看好,主创人员前后还是纠结了半年多时间。”她坦言。
最终,他们决定搏一把,采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写意为主”的创作原则,以“记者”讲述写实,让舞蹈充分写意。在试排中,人物原型费了很大功夫再创作,故事之间通过“记者”采访串联起来,融入闽南文化元素。林乃桢总结说,《厦门故事》是厦门艺校跟“小白鹭”在舞蹈艺术题材上的新探索。
原创舞蹈诗《厦门故事》 福建日报通讯员 刘海栋 摄
新突破 着力体验生活
“《厦门故事》的主角非常写实,我们用舞蹈表现环卫工人、技术工人的劳动,做到了和谐、唯美及艺术上的真实,业界同行看后也都有些意外。”厦门艺校校长崔勇说,有人甚至称,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舞蹈艺术呈现方式的新突破。
“这是一次艰难的创作之旅。”导演左青说,在与这些故事原型人物或其家属的交流中,他们对事业、对工作、对生活、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园真诚而无私的爱,一次又一次感动着自己,内心涌起一次次创作冲动。但进入实际排演中,创作团队又面临着两个主要难题:一是如何用身体语言来表现这些感人的故事,二是如何传承发展小白鹭民间舞团的艺术风格和个性。
以环卫工人为例,一把扫帚无疑是角色的重要特征。然而,饰演者缪斯琦说,拿着扫帚跳舞,她一开始有排斥感,更遑论塑造人物。即便后来编舞采用更生活化的当代舞,将扫地动作提炼、舞蹈化呈现,但与她习惯的抒情的民族民间舞质感还是不同,肢体仍有一定的隔阂。排练期间,扫帚掉在地上或撞到群舞,是常有的事,她为此一度非常迷惘。
为了让自己尽快摆脱与角色的隔阂,缪斯琦想到了去大街上观察、体验环卫工人的实际工作状态。三个月的模仿,她终于把手里的扫帚融合成身体的一部分,融合进舞蹈表演。
饰演记者、蓝天救援队长水草等多个角色的于馨认为,自己也是通过不断的内心体验,才一点点刻画出剧中人物性格及内心情感。在排练蓝天救援队赴汶川救灾这段戏的日子里,于馨日日把内心沉浸在灾难场景中,“很压抑,但这样才能离人物原型更近些”。在于馨看来,《厦门故事》让全体团员看到“熟悉的舞蹈艺术的另一面”,原来现实题材也可以用舞蹈艺术写意呈现。
“伟大来自平凡!这些‘小岗位大担当’的故事鼓励我们,在追寻舞蹈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精益求精。”崔勇表示,用文艺创新讲好“厦门故事”、用文艺精品塑造“精神家园”、用文艺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展示城市精神风貌,是厦门艺校和“小白鹭”一直以来秉承的理念,“我们希望今后更多地通过文艺的形式,讴歌厦门,讴歌这些感动厦门的人物”。
他透露,七艺节演出后,《厦门故事》将择机在厦门举行10场公益展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