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生态治水,看木兰溪沧桑巨变

2018-12-18 09:45:3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培欣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

千百年来,木兰溪水患一直都是莆田人民的心头大患。根治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殷切期盼和夙愿。“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嘱托,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科学治水”的战略理念不断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历经近20年久久为功探索实践,如今木兰溪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经济全面发展、生态品质全面提升,书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始终注重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木兰溪试点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初步形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优化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强化水管理”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福建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保障水安全

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流域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治理前,下游河段防洪能力不足两年一遇,洪水频发;河道千回百转、弯多且急,地基都是淤泥,治理难度罕见。1999年10月中旬,一场台风过境,暴雨猛涨,木兰溪转瞬成灾,倒塌房屋近6万间,被淹农田45万亩,近3万名群众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

面对木兰溪洪水肆虐、重创百姓的灾情,当年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在科学治水理念指导下,木兰溪“裁弯取直”难题被破解,“软基筑堤”世界级难题被攻克。原16公里行洪河道被裁直为8.64公里,实现两岸防洪堤闭合、洪水归槽,防洪标准一举提高至50年一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福建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治水。20年来,从“谈洪色变”的历史创伤,到“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提升水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理木兰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水质为目标,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水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水生态环境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水,首先要斩断污染源头。为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率先在全省主要流域干流流域内禁止新建水电站、石材加工、矿山开采、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等各类污染项目,工业园区外严禁审批工业企业项目,逐步将沿岸食品加工厂等污水排放企业进行退出或搬迁。严格环境执法,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无证排污、超标排污、偷排漏排、私设暗管等处置废水的典型违法行为;对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视频监控设备,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实行监管“四必查”,对直排木兰溪的排污企业每月必查,对超标点位区域每周必查、风雨天必查、周末节假日必查,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力震慑。2017年以来,共关停“五小”行业企业2079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案件812件。

为加强流域城镇污染防治,莆田市各镇(街道)、村(居)均严格按照“五有标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保洁机制,推进“五清楚”作业标准,加大清理陈年垃圾的处置工作;实施木兰溪流域沿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将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提高至一级A标准,其中闽中污水处理厂今年底完成提标至类Ⅳ类水标准,实现中水回用。

为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莆田市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转变农民施肥观念,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大力推广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剂量。莆田市率先在水源地保护区周边禁止新建畜禽养殖场,将木兰溪干流两岸1公里和汇水支流两岸500米划为“禁养区”,原有养殖场全部取缔,流域内累计关闭拆除畜禽养殖场2.42万户、面积760万平方米。

同时,构建木兰溪水质监测体系。在木兰溪流域设置6个干流监测断面、9个汇水支流监测断面、31个内河监测断面和1个省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实现水质监测全覆盖。每月公开木兰溪流域水质状况,及时公布流域重点监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