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双十一”成为商家和购物者的狂欢日。图为“双十一”后快递企业正在分拣和快速配送商品。福建日报记者王毅 摄
物流云柜出现,为买家存取快件提供保障。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消费见证获得感
□郭斌
粮票、油票、布票,这些今天看来有些陌生的票证,是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缩影。几乎全部的日用生活用品都需要配给,挑选更是无从谈起。
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的人们,排队购物的场景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卖猪肉、豆腐的摊位前排着长龙,各式各样的展销会更是人满为患。
从站在柜台前“望穿秋水”的百货商店,到身处大型商圈之中的大卖场、商业综合体;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场消费,到看得见摸不着的网络消费;从心中盘算攒多少钱够买点啥,到刷卡预支信用消费……
如今,我们告别了票证,告别了排队,告别了那些镌刻着“匮乏”二字的岁月,迎来了网络购物,迎来了扫码支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其间零售新业态层出不穷,极大地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发展,让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
而电子商务在为老百姓购物消费带来便利的同时,更是带动了产业上下游的发展,其表征之一便是快递业大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7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实现了从10.6亿件到400.6亿件的飞跃,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
当我们在手机上轻点支付,安坐家中等待快递小哥按响门铃时,我们见证了丰富、便捷的新消费时代的来临,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时代变迁。
1993年拍摄的晋江市青阳镇服装小商品市场。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在新零售、新商业等业态百花齐放的今天,福州西湖边一家传统家用小百货商场,以其独有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迎来了“五十大寿”。 走进福州西湖百货商场,仿佛时光停滞,眼前出现的是记忆中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百货店场景。 福建日报记者 周明太 摄
从凭票供给制到购物狂欢节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提起“粮票”,很多年轻人对它已十分陌生,凭粮票、油票、布票去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是老一代不能忘怀的记忆。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买东西只能上供销社、百货公司,挤在柜台前面,指着货架上的商品问东问西,要请营业员拿过来给你看,遇到紧俏商品,还得排着队买。”65岁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一些紧俏商品还要跑关系,比如电视机、电冰箱这些紧俏、时髦的家用电器,要凭购物券才能买得到。”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只能采取凭证凭票的办法。当时在供销社工作,是很让人羡慕的。
改革开放初期流行“三转一响”,也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那时,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等国产品牌可谓风行一时。”后来“三转一响”变成了“四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记得80年代中期,我们大院里有一户人家最早买了电视机,轰动了全院,每天晚上,大人、小孩都跑到他们家看电视,可热闹、风光了。”许女士说,“消费的变化真的太大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最高兴的是过年,因为有好吃的,有新衣服,还有压岁钱。拿到十几元就绝对是大款!现在就不一样了,平时你想吃啥就能吃啥,就怕胖。”
改革开放40年,商贸流通日益发达,生活条件日益提升。“我们以前做梦也想不到,手机上什么东西都有,点几下,东西就给你送上门了。”今年75岁的福州消费者林老先生现在成了家里的网购主力军,他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便,网上买米、买油,这些重的东西都能帮你送上门,多方便啊!”
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零售业的创新突破,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逢年过节往往是家里采购大件儿的重要时间;如今,在电商平台推出的购物狂欢节集中囤货,或许才是更划算的购物选择。过去,想买一件贵重商品,可能得苦等百货商场挂出打折横幅;现在,会员制的电商消费模式,为消费者带来的是全年的优惠福利和个性化服务。
“我省电子商务起步较早,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已成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的新渠道,消费者便利消费的新选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说,我省的服装鞋帽、运动户外、卫浴水暖等传统优势产业在网上销售占领先优势。
今年“双十一”,福建电商军团表现突出,实现全网交易额145.9亿元,增长39%,位居全国第6位。天猫数据显示,福建消费者的“战斗力”排行全国前列,全省共消费79.41亿元,同比增长20%。
传统流通业正借助电商成功转型,我省品牌企业连锁店、百货、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开展全渠道经营,发展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网店一体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并从单一的商品销售转向多元化体验消费。
“传统零售商也在不断探索线下店的正确打开方式。”永辉超级物种战略合伙人林创研介绍说,“零售行业已经不再是看店里有没有顾客正在消费,因为用户不仅仅在线下门店消费,也同时正在线上进行消费。”他介绍,“超级物种”线上线下的业绩各占一半,借助“超级物种”的消费体验,通过永辉生活APP将线下消费者引流至线上。
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福建榕金实业在福州台江区电子商务基地建成了国际冷链食品的“云”营运总部,以福州为试点开展安全食品配送网的建设。华威集团依托线下新西营里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菜多多生鲜”电商平台等。汽车电商崭露头角,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73二手车交易网已拥有线下直营店近800家,覆盖134个城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排队购物是常态,有时候等候时间太久,干脆就用竹篮子来排队。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1990年1月摄于福州某机关大院
手机移动电源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消费者将购买的酒封存后,寄放酒厂的酒窖内。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于建瓯某酒厂
“乡村振兴”带来的消费新观念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物资还很匮乏,村民们是‘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米平时都吃得少,主要粮食是地瓜。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而‘油肉布’票要用‘工分’兑换。”55岁的潘建安回忆自己在农村的生活,“村里只有一个简陋的小卖部,我们只能在那里才能买到可怜的几样东西,都是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在快速发展,而且新事物和老事物共存。“就拿购物这件事来说,老家的农村一般会有集市,每隔5天一次,现在时代在发展,去城里的超市置办年货、在网上买洋商品也逐步流行起来,有了小轿车去城里很方便,另外村里也有快递取货点,网上购物直接给送到村。”许先生说。
没有文化、不懂电脑,也从不知什么叫网络,67岁的南平市政和县西部东平镇新口村妇女陈秀平,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也赶了趟时髦:花99元,通过网络,从网上“淘”回了一双皮鞋。“不用进城逛街,网上啥东西都有,可方便了。”
以前,农村往往被认为消费能力滞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网络和手机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和四五线城市居民的消费潜能很快被释放出来。“无论城市农村,不用出门,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几乎全部商品。”潘建安感慨道。
“通过网络,农村可以买到与城市一样的商品,还可以把我们的农产品顺利地卖出去。” 连城县十佳青年电商邹宗勤说,“以前自己要骑着车到集市去卖,而且要起得很早才能占个好的位置。自从有了电商,可以把自己的商品直接摆到网上,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来买,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2015年9月,邹宗勤正式成为一名“农村淘宝合伙人”,他运用学习掌握的网上营销知识和技能,为当地贫困户的芙蓉李、水蜜桃等农产品对外销售而努力,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助他人脱贫。
“有了电商这个广阔的平台,农村也是创业的沃土。”方丽洪有感而发。她是云霄县马铺乡峰头村返乡大学生,依托青马农商农产品集散中心,成立漳州和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她组建团队创立“几分田”“峰头羊桃”等农产品品牌,与当地贫困户形成产销直供模式。通过阿里巴巴、淘宝、村淘、微信等电商平台,方丽洪将当地的杨桃、枇杷、淮山等特色产品卖出,并招聘贫困户到公司上班,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农村电商交易额46.63亿元,在全国占比16.9%,排名全国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