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旅游篇】红色旅游 古田蝶变

2018-12-18 11:18:4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永定区利用特色土楼资源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旅行成为生活方式

□郭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福建40年来旅游业的变化,最贴切的莫过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0年前,很多福州人尚不知“旅游”为何物,闲暇时光,爬爬鼓山,或者花几角钱买张门票去逛逛西湖,大抵就算是一次惬意的旅游了。如今,旅游成了富裕起来的人们的新的休闲选择和生活方式,出省游、出境游都成了许多人的家常便饭。

四十载春华秋实,我省旅游业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样,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中经历了沧海桑田。如今,我省旅游产品体系日趋丰富,各类旅游景区超过2000家。“十三五”期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围绕“把福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一总目标,打响“清新福建”品牌。目前,我省拥有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0个国家地质公园,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森林公园,13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16个全国和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1个国家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省现有905家旅行社,400余家星级饭店。去年,我省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3.8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经从遥不可及的“奢侈享受”,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刚需”。

红色旅游 古田蝶变

古田会议会址内,导游在讲述红军革命历史。福建日报记者 赖志昌 摄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赖志昌 通讯员 林斯乾)

初冬时节,上杭县古田镇古田会议会址前,成片的油菜花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吸引着一拨接一拨的游客纷至沓来。每到周末节假日,这里更是游人如织,人气爆棚。

在修葺一新的会址内,不少游人徜徉其中,体验红色文化。“这回来古田,感觉变化很大,吃住行旅游体验都比以前好多了!”今年66岁的北京游客赵世新惊喜地告诉记者,和多年前来这里不同,现在景区的路面变得宽敞舒适,环境、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

赵世新的真切感受,也折射出了近年来古田红色旅游的蜕变。如今,古田红色旅游已步入快车道,构筑了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条。来自龙岩古田红色资源保护与发展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来古田红色景区游客约452.8万人次,同比增长24.67%;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约33.96亿元,同比增长43.53%。

如今,古田旅游区已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红色旅游为主导,依托红色资源的红色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生态休闲等产业在当地蓬勃发展。通过全面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优化旅游发展软硬环境,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古田红色旅游呈蓬勃发展之势,也为古田注入新活力。

游客多了,百姓的腰包鼓了。

走进古田旅游区内的一些景点,文化帽、纪念勋章、陶瓷工艺品等具有红色元素的商品比比皆是。

临近中午,当地一家饭店内,老板罗金花正忙着为客人准备当地的特色美食。这种由红米饭、红薯、南瓜汤等组合而成的“红军饭”套餐,受到不少顾客的青睐。“游客一年比一年多,餐馆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回想当初,罗金花深有感触。她说,从刚开店时只有三三两两的散客,到现在高峰期一天最多五六百人用餐,收入多了,腰包也鼓了。

如今,古田红色旅游已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通过红色旅游不少百姓得以增收致富,也吸引不少村民返乡创业,曾经僻静的村子成了热闹的景区。“这几年,村里的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也为村子经济注入了活力。”古田镇吴地村村支书张继东说。

春风吹过的胜景

    ——武夷山旅游见证者王公经的武夷印象

1983年7月,当时福州市在建最高建筑物——闽江饭店一次试电成功。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1985年5月,美国摩托车旅行团一行17人首次来闽旅游访问。图为旅行团驱车游览鼓山。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 徐大崇 金文莲)

2017年,武夷山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283.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0.66亿元。“旅游+”“互联网+”日趋成熟,形成了“山、水、茶、学、休、体”等多元旅游产品。而在1978年,武夷山景区全年游客却不到2万人次,旅游收入在县财政是空白。

时光荏苒,似白驹过隙。出生于1944年、被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韩客华誉为“福建三大名嘴”之一的王公经老先生曾兼职导游数十年,亲身经历并参与了武夷山景区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往事历历在目,令人感叹改革开放以来武夷山旅游业的巨变。

武夷山市1989年以前叫作崇安县,是个传统农业县。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武夷山被列入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1980年,武夷山管理局成立。

和全国许多景区相似,改革开放之初,武夷山旅游的接待设施和条件较为简陋,特别是住宿和交通问题成了发展旅游业的瓶颈。景区开发之初,位于武夷宫的管理局招待所,是用党校的办公楼改造的。

1984年,武夷山农民胡继文眼瞅着武夷山景区游客与日俱增,便“异想天开”地倾尽多年积蓄把自家装修一新,领到了南平工商部门颁发的第0001号营业执照,办起了全省首家农民宾馆——矮胡宾馆。宾馆虽说简陋,但开业后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眼下的武夷山,高铁、飞机、高速一应俱全,现代立体交通网给游客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改革开放之初,游客来一趟武夷山却不是那么容易,坊间有“闽道更比蜀道难”的说法。

“那时候,团队游客进入武夷山的方向有两个,一是从福州乘火车到南平,再乘旅游专车到武夷山;二是从上海坐火车到上饶,再从上饶由管理局派车接到武夷山。”王公经说。

1984年4月,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客华考察武夷山景区,提出了改善交通、厕所、宾馆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此后,在韩客华的倡议下,福建省与空军部队建立了联航机制,开辟福州到武夷山的航班。

王公经还记得,最初的飞机一次只能坐三十几个人。由于机场的通讯导航设备落后,飞机起降条件是:云高800米,能见度5公里。武夷山雾天多,遇到雾天,“拉到客人却不能接,又得拉回去,等天气好了又拉回来”。

机场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1993年,武夷山机场竣工,王公经被调到武夷山市航空口岸办工作。为解决通信设备问题,武夷山机场从澳大利亚进口了通信导航系统,并开辟了武夷山到香港的地区航线,使得飞机起降条件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放宽到:云高120米,能见度1公里。

想起从前,放眼现在,王公经满是感慨:“高铁、飞机、高速……现在全都有了,接送游客也比以前方便太多了,尤其前段时间机场又开通了武夷山-泰国航线,游览武夷山之路早已天堑变通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还比较匮乏,哪有闲钱、闲工夫到处旅游啊?因此,我们武夷山景区接待的大多是经济状况好的外国游客或华侨,许多武夷山人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时都感到非常新奇。”王公经说,“外国人就喜欢我们的‘土东西’,我们带他们去学书法、打太极、坐竹筏,在碧波浩渺的溪流上欣赏纯朴美丽的武夷风光,在绿茵草地带他们参观中国式婚礼。他们非常满意我们的服务,大赞武夷山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武夷山还是原来的山,九曲水也是原来的水。只不过,现在游武夷山的主角换成了中国人。”虽然早已退休多年,但王公经依然持续关注着武夷山旅游的点点滴滴。他说,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刚需”,工作之余,许多人会在假期给自己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旅游只是极少数人的高档消费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福州温泉公园花海吸引许多游客来观花。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游客在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观看闽剧表演。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屏南白水洋的“前世今生”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张尚瑶 张声平)

虽已时至冬日,但只要有时间,现年58岁的屏南县双溪镇岩后老区基点村党支部书记张久文,都会和往常一样,沿着青石古道,漫步至白水洋边,静静地坐在六角亭上,欣赏白水洋风景。作为土生土长的“老白水洋”人,张久文见证了白水洋“前世今生”的美丽蝶变。

“白水洋离双溪镇仅有13公里,却因只有羊肠小道而养在深闺无人识,而且改革开放前大家都在为温饱奔波,哪有闲情逸致到处旅游找乐子?”在张久文的记忆里,儿时的白水洋是孤独而寂静的。

1991年,白水洋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破解旅游开发资金难题,屏南县成立白水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经营景区。此后,经过积极的规划与打造,白水洋获得了一个又一个“金字招牌”:2005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视察景区,提出要把白水洋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201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白水洋为世界地质公园;2012年8月,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闽东第一家5A级旅游景区。自此,海内外游客慕名纷至沓来。屏南县年接待游客量和年旅游综合收入也从2004年的不足1万人次、不到10万元,提升到2017年的406万人次、31.68亿元。

景区蓬勃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白水洋旅游集团总经理高年祖说:“保洁员、保安这些岗位,景区优先提供给当地村民;商业街的50多间店面,免费提供给村民卖土特产、旅游产品;景区还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帮扶困难村民。”

景区开发,张久文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致富后他在县城买了套房。“2014年,我把旧房改造成民宿,办起了白水洋吊脚楼农家乐,虽然只有4间房,每年也有2万多元收入。房间多的村民,每年有10多万元收入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