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宗兴(右)立志改造鞋服产业供应链。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摄 东南网2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文/图)2003年,年方18岁的施宗兴没有继承父亲的建筑生意,而是拿着父亲给的100万元启动资金投身纺织服装业,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宗兴五金拉链厂。 一次互联网创业培训,让他决定投身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大潮,他试图借助互联网技术改造鞋服产业供应链,搭建辅料行业信息交易平台。 带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他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途。 敢于创新的“创二代” 背靠中国拉链之都、品牌之都晋江,一大批面辅料企业风生水起,施宗兴创业起点很高,但他的创业之路却没有一帆风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重创了一批鞋服企业,服装行业高库存危机随之而来,这场危机也传导到了作为上游供应商的面辅料企业。“第一次创业,我很快把钱亏光了,还好家人一路支持,我才能东山再起。”施宗兴说。 那时的施宗兴意识到,低价竞争、库存积压、设备落后、欠账成风……拉链行业乃至整个辅料行业存在的问题愈发凸显。“如果企业不转换经营思路,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施宗兴说,企业转型已经箭在弦上。 从2013年起,宗兴拉链开始苦练内功,升级信息化管理。施宗兴自己学习、设计、打磨了一套管理软件,让公司的原料采购、生产安排库存情况都实现了可视、可控。“员工从150人减到了70多人,很多老员工也不理解、不认可,但创业者一定要有‘革自己的命’的勇气。”他说。 “我们不急于扩大产能,而是把重心放在了软硬件的升级上。除了管理的透明化、扁平化,还花了数百万元,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步伐,引进不少自动装配机,一台机器一天可以生产5万多个拉链头,而传统方式,一个工人一天只能生产6000多个,新设备效率明显提高。”他说,效率提升了,交货期也慢慢缩短,这赢得了许多经销商的认可。这次公司管理的信息化升级让他更清楚地意识到,制造企业粗放式经营必须转向精细化管理,这个趋势不可逆转。 他的创业之路没有止步。2014年年底在北京的一次互联网创业培训,让施宗兴的创业激情再次燃烧。在参观学习了国家级孵化器厚德创新谷、中关村创业大街等创业孵化基地后,他深切地感受到,在这股互联网大潮中,制造企业已经难以独善其身,带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他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取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