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蛟龙”,引发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福建日报 郑宗栖 林跃 摄
东南网3月1日讯(福建日报 郑宗栖 林跃 摄影报道)元宵节前后迎板凳龙,是大田县城乡过年的传统民俗。2008年,大田板凳龙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田县太华镇魁城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村里每年固定正月十五元宵节迎板凳龙——“蛟龙”。
制作“蛟龙”是个大工程,集绘画、书法、雕刻艺术与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身。“蛟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
67岁的连廷休是制作龙头的好手,不用打任何的草稿,只要给他一条竹篾,就可以扎出模样来。做龙头特别耗时,得忙上十几天的时间,加上老连年纪渐大,这几年制作龙头的任务落到了儿子连华金、连华银身上。
制作龙头骨架的时候,在长条木板上用竹篾大体扎成框架,然后再用更细一点的竹篾制作出细节。看似简单的骨架,却对技术要求极高,不仅要传承传统的工艺,还要与时俱进加上一些光电效果。
骨架制作完成后,再用彩纸、透明纸、塑料纸等糊于外层。外层的纸糊好后,再用彩纸剪出龙鳞和其他装饰,并贴在龙身上,而这些活儿则由村里心灵手巧的妇女完成。最后,在龙节接头处,用彩笔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语。
夜幕降临,村里的“龙灯头”在龙井祠敲起锣鼓,村民陆续扛出各自的板凳龙灯赶来。随着锣鼓声,大家列队接龙,围着村子穿梭于田间地头,在夜色中犹如一条巨龙上下翻腾。许多游客便也和着锣鼓节拍,跟随于巡游队伍之后,尽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

看似简单的骨架,却对技术要求极高。福建日报 郑宗栖 林跃 摄

男女老少一起剪龙鳞。福建日报 郑宗栖 林跃 摄

制作“蛟龙”是个大工程,集绘画、书法、雕刻艺术与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身。福建日报 郑宗栖 林跃 摄

安装光电效果。 福建日报 郑宗栖 林跃 摄

“蛟龙”巡游,引来众多游客观看。 福建日报 郑宗栖 林跃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