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词明戏:岚岛明珠待擦亮

2019-03-15 10:18:5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词明戏,一度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唯一剧种,而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还是在去年的词明戏艺术节上。 这份古老的戏剧遗产,已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抢救才能让其活起来?

林文远和弟子在表演词明戏的木偶提线功夫。福建日报记者 薛东 树红霞 摄

东南网3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薛东 树红霞 文/图)

在平潭,有这样一种戏:它传承数百载,却鲜为人知;它命运多舛,却倔强生长。

它就是有着“岚岛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词明戏。

词明戏,一度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唯一剧种,而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还是在去年的词明戏艺术节上。

这份古老的戏剧遗产,已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抢救才能让其活起来?

老腔唱古风遗韵今犹在

3月2日,平潭敖东镇霞海寺,词明戏第九代唯一传人林文远,带着本族7位徒弟,在一块写着“苍霞垄词明戏”的红色帷幕下,临时演了一出木偶词明戏。

“汉代名臣,终年汤化身,蟠桃已熟,摘来献神仙……”只见一人唱众人合,没有丝弦拖腔拉调,单用鼓锣和唢呐,唱、念、白中混有北方方言和地方土音,虽听得不是太懂,但起伏跌宕的旋律和独具韵味的唱腔,还是在不经意间击中记者的心扉。

一同前往的福建省音协常务理事、平潭综合实验区音协主席林爱淋,对这难得一见的岚岛古音并不陌生。去年,他想写一篇民族民间音乐论文,接触到词明戏,从此对这一濒危艺术的钟爱一发不可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林爱淋发现,词明戏的音乐来源应该在唐代,音乐结构属于“板腔、联曲”兼收并蓄的混合体。“词明戏的唱腔属于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其音乐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帮腔’,词明戏艺人称这种形式为‘拾三字尾’。弋阳腔中的正字腔和白字腔两种腔调都存在于词明戏中。”他说。

300多年前,林文远的祖上——浙江余姚县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流落迁居到平潭县敖东镇苍海村。他们带来的“弋阳腔”,经当地艺人们长期实践,创作出许多乡音土调,从而衍变产生了“弋阳腔”词明戏,并在岚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更让人称奇的是,平潭词明戏艺人还在正字腔曲牌《新水令》基础上,吸收了昆曲音乐元素,使林家词明戏曲牌《新水令》的旋律更加细腻婉转,节奏柔和顺畅。

“词明戏早期为宫廷乐,一代代传承下来,老艺人们都接受过非常规范的音乐教育,其中‘滚白’技法与三四百年前的并无不同。特别是曲牌,很有章法,与四平戏的曲牌基本一样,在迁徙过程中还有意识地吸纳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目前已知曲牌有230多个,但总体数量仍偏少。”林爱淋说。

词明戏可谓四平腔的遗响。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平潭县知事宋廷模从外省就任于海坛时,曾观赏过词明戏演出,并大叫“好四平”。由此亦可从一个侧面证实,词明戏与四平戏有其内在的渊源关系。

词明戏不但音乐唱腔颇具特色,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剧目也很丰富。因很少接触政治,所以选材面宽,角色非常广,已知剧本有近千部。上世纪60年代,县里曾组织有关人员到苍海村调查,居然发掘出传统剧本46本,其中《九使传》系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的艺人手抄脚本,此外还有嘉庆、道光年间的手抄本。

百年古戏台留住戏曲魂

当日演出所在地霞海寺,创建自元代,修毁交替,几经沧桑,前殿中间设有木构活动戏台,林氏几代艺人在此久演不辍。

“作为艺术繁衍发展的平台,霞海寺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为,一方面成为词明戏在平潭的发祥地、根据地,另一方面成为词明戏向福安、宁德、罗源、连江、闽侯、长乐、福清等地传播发展的辐射地、集散地。”林爱淋说。

现年78岁的林文远老人回忆道,他们林家祖传的词明戏艺术,早期都是以人扮演角色,拥有相当出色的阵容。祖上还曾走出县城,到过“上四府”(即现在的福安、宁德、罗源、连江)、“下四府”(即现在的闽侯、长乐、福清、平潭)演出词明戏。

然而,至清嘉庆中叶,各地梨园兴起,平潭林家词明戏渐趋衰落,入不敷出。清道光年间,有一次赴东庠岛演出,不幸中途遇风,不少词明戏艺人葬身于海。为了生存,林家词明戏班改用提线木偶(傀儡戏)演出,利用群众祭祀谢神、祝寿庆生等机会,扩大演出市场。

记者发现,词明戏的脸谱并不夸张,轻描淡写之间,将艺术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可谓难得一见。更重要的是,当日演出所有线偶的设计独具匠心。线偶头像为木雕,装有发须,绘有色彩,嘴眼可动,形象逼真,妙趣横生。老艺人的木偶提线功夫甚是了得,13条丝线由一人灵巧地掌握。据说某年“赛台”,林氏词明戏木偶“小旦”可以手扯罗裙以拭眼泪,这项绝技让观众大开眼界。

一路走来,词明戏传承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在福州方言地区,结合“弋腔腔”特点出现的平讲班和紧接着出现的闽剧,无不挤压着林家词明戏的演出市场。至第六代,林家词明戏班中个别艺人开始改学闽剧。那时下乡演出,一半词明戏,一半闽剧。

1962年4月,为发掘保留传统艺术,当地恢复了词明戏提线术偶剧团,还给予经费支持,林家重新购置了新木偶。林文远当时还是学徒,目睹了词明戏一度的辉煌。

后来,因历史原因,木偶服装、道具、头像以及发掘的资料大都被焚毁,加上老艺人相继谢世,词明戏再度式微。

但在目前平潭流传的道士音乐中,仍保留一些曲牌“一人唱,众人和,不用丝弦、专用鼓锣”,与词明戏腔调可谓是“同宗分族”的“弋阳”声腔。

如今,一度沉睡的古戏台在苏醒,词明戏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既要唱得响更要传得开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词明戏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活力不足、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问题,特别是表现力不够直观,缺乏吸引力,年轻人不了解、不喜欢。如何才能把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留得下,唱得响,传得开”?

在一次次走进村子调研,与老艺人深入交流中,林爱淋发现这个古老戏种技法娴熟、严谨,蕴含的内容太丰富了,渐渐从认识到熟悉,从喜爱到执着。眼下,他正着手写一本《词明戏概论》,手稿已有10多万字。

“我写这本书,现在感觉是一种社会责任。因为这么好的东西传下来不容易,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弄丢了,那就是千古罪人。”林爱淋说。

为了拯救词明戏,平潭林氏词明戏第九代传人林文远再度出山,为族人教授词明戏。不过,他带的本族7位徒弟,已都不年轻,平均年龄56岁,最小的也近50岁。

林文远说,目前他正忙着收集曲牌,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真人表演,强化提线训练,现在最急迫的是培养年轻化的传承人。

为了呼吁社会各界抢救词明戏,2018年9月,敖东镇牵手举办第二届平潭“霞海文化节”暨首届“词明戏艺术节”。当天,林文远和徒弟们带来经典剧目《打八仙》中的《偷桃》唱段。他们虽只练了三个多月,却演得恰到好处,不少当地老人很是惊讶,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活动把台湾专家吸引了过来,他们发现词明戏和阿里山歌舞可以在很多地方进行交流。这几个月,台湾专家常驻村里调研,近距离触摸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共同探讨深化合作空间的多种可能。

“不只是举办文化节,镇里还在加大经费补助的同时,将苍海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以项目落地改变周边环境,努力将其打造成文旅村。”敖东镇党委书记林华说。

词明戏不会成为绝响。

当地乡贤林心惠酷爱乡音,他出资支持抢救词明戏,希望能早日看到这门古老艺术发新枝:“这么好的艺术,不能让它消失。”

“我们正组织力量,收集词明戏剧本、曲谱、木偶等弥足珍贵的材料,还计划建立词明戏研习所,让整个平潭加入到传承词明戏的队伍中。”苍海村党支部副书记魏为才说。

“词明戏是戏曲界的瑰宝,对平潭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长远影响,需要后人厚待之。”林爱淋发出这样的呼吁。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