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在校学生也加入了安贞旌鼓的表演队。福建日报通讯员 罗联永 摄 规范化 产业化 走红之后,烦恼随之而来。安贞旌鼓邀约不断,而表演主要由政府包办,一次演出就要花去几万元,对于山区乡镇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因训练占用不少生产生活的时间,村民渐渐失去热情。 转机悄然而至。 80后的槐南人罗志杰大学毕业后回乡当音乐老师,因工作出色,2014年被推荐为镇文化站站长。在他的引领下,一度沉寂的安贞旌鼓开启了2.0模式。 2015年,三明市的一场大型活动主办方找到罗志杰,诚挚邀演。多方努力之下,小罗从周边多个村找到120人,组成表演队。 演出后,小罗把成本之外的钱作为工资发给队员。“一天180元,这是十几年来最多的一次,相当于当时打两天零工的钱,全村都沸腾了。”罗生娣说。 这件事触动了罗志杰:“市场有需求,安贞旌鼓理应可以养活自己,关键是如何适应需要。”然而,在实践中,罗志杰遇到了不少难题:人员不足、积极性不高、传承困难……比如,省里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遗传承经费,鼓队没有独立账户,经费无法转入。经过多次协商,最后把钱转到了镇政府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账户。 此举也带来了新麻烦。在经费使用上程序多,手续繁琐,与艺术团的表演需求不合拍。一些特殊设备的采购往往无法询价,招投标慢,而且提高采购成本。 2016年11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永安市安贞旌鼓艺术团成立。艺术团以南山村安贞旌鼓队为班底组成,共34人,由南山村村主任罗志韶担任艺术团团长。 此后,节目创作、排演、演出接洽及旌鼓制作等各项任务均由艺术团统筹安排。自此,安贞旌鼓走上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文化部门的指导和服务也相应升级。罗志杰根据大型演出的需要,加入了音乐、旌旗表演,让安贞旌鼓更具观赏性。 经过这几年的磨合,安贞旌鼓人慢慢摸清市场规律。去年,艺术团参加商演活动15场,共盈余2.8万元,队员人均收入13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