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甜酥脆的白水贡糖。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苏益纯 通讯员 周志荣 郭高杰 杨静 摄 坚守中开拓 在历史轮回中带给百姓甜蜜与喜庆的贡糖,也经历过命运的起承转合,但白水贡糖人的初心不曾忘怀。 据陈鱼潭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不允许个体经营,不能公开做贡糖生意。但每逢镇上人家有喜事,陈鱼潭还是会带着三五学徒和家人走家串户做贡糖。“我们带上锅、铲等工具,坐拖拉机去办喜事的人家里制糖。”陈永川回忆,“最怕下雨天。拖拉机没遮没挡,我们都淋了一身雨。但,无论阴晴圆缺,我们的心始终是甜的。” 如今,白水贡糖和白水贡糖人再次迎来了全新的时代,在慰藉乡愁中继往开来。 炒、拌、捶、拉、切、包,历经十几道工序的淬炼,贡糖的生命重新绽放。不过,即使一家十多口人忙不停歇,一天最多只能做300多公斤贡糖。受限于手作工艺的低效,白水贡糖在更大的发展机遇面前踌躇不前。“一位厦门的客户,开口就要订1吨。我们可做不了那么多。”陈永川说,为了提高制糖效率,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以压面机为基础,请机械厂师傅上门一同研制出压皮机和切块机。 如今,两台机器均已升级至第四代。糖皮在压皮机下来回多次,变成又薄又脆的糖皮。切块机则能精准把握分寸,高效切出比手工裁切更均匀的贡糖块。三十年前全家人辛苦一年的产量,如今一个月就能完成,做出的贡糖还是老味道。只是在甜度上,他根据顾客的反馈,把白糖与麦芽糖的比例降至30%,并研发出用木糖醇代替麦芽糖和白糖的“无糖酥贡”。 要做出高品质的贡糖,人工环节是少不了的。贡糖厂房中80%的工序仍是手工。即便用机器压皮与切块,师傅也需在一旁手动放入糖皮与糖条;电磁炉代替了土灶,但炒花生仍要半个小时不离人;食品级包装纸代替了防潮的竹叶,但还是人手包糖;师傅们还是要用杀菌后的双手感知糖皮的温度、柔韧度,以保证每颗贡糖传统的口感。 每天,陈永川四次进厂房监控品质。像父辈那样,只需尝一小块,他就能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经过数次的尝试和研发,陈永川在传统贡糖的基础上,新开发了咸酥贡糖、海苔贡糖、黑芝麻贡糖、全皮贡糖等诸多口味。如今,贡糖工厂的观光走廊也改造完成了。车间门口的墙上,10幅彩色海报详细地介绍着贡糖制作的全过程…… 兜兜转转,历经百年,贡糖的轮回、涅槃,其实也是白水人的修行。四四方方的白水贡糖,在应时变通却不离其宗的手作传统里,坚守着祖辈们的梦想,更延续着贡糖与这方水土的两两相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