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时政> 正文
分享到:

未来已来 将至已至——聚焦智慧社会建设 探索城市数字化转型

2019-05-08 08:19: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政务……如今,智慧社会正将科幻电影中描述的许多“未来场景”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智慧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一个新概念,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目前正伴随全球智能化浪潮到来。

未来已来 将至已至

lh19056-24.jpg

  “高性能数据光存储机”吸引参观者眼球。

东南网5月8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张辉/文 林辉/图)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政务……如今,智慧社会正将科幻电影中描述的许多“未来场景”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智慧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一个新概念,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目前正伴随全球智能化浪潮到来。那么,智慧社会究竟“长什么样”?它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6日举行的智慧社会分论坛上,政府人士、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聚焦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探讨如何建设智慧社会。智慧社会,在观点的激荡和交锋中,慢慢清晰了轮廓。

生活方式大变革

“我故意摔倒,系统竟然也能识别到,立即向接收设备发出呼救提示。”在6号馆数字健康展区,体验者分享着自己的使用感受。

这套智能养老系统是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AI+医疗”技术的全新应用。

人工智能逐步深入产业和生活,技术和应用日益丰富,众多“智能+”产品让智慧生活近在咫尺。而智慧社会的基础恰恰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快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联演变。

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了新的教育形态。

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波认为:“教育、医疗行业新技术的出现为百姓带来便利服务,未来在民生领域,智慧社会有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

这意味着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智能化、智慧化程度必将继续加深,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迎来更大的变革。

lh19056-27.jpg

市民在体验手机端人脸检测与关键点定位技术。

不仅是城市所需

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的福州地铁二号线中,由中铁电气化局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新型动态检测车首次得到成功应用。

“该车具备油电混合动力和数字化在线监测分析处理等技术,实现了对轨道交通建设及运维的可视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中铁电气化局科技部部长林云志说,这凸显出福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绿色环保和智能化等亮点。

智慧交通,只是智慧城市的剪影。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学山说,百姓的生活安心便利,各级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发展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实现转型,是智慧城市的根本。

中国电子学会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智能社会研究所副所长李颋认为:“新型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智慧社会的重要构成单元,包含了产业、基建、治理、文化等多种元素,进而促进地区和国家的智能化发展,直至在全球形成以智能化水平为标志的发展程度新分水岭。”

当然,不只是城市需要智慧。华为企业业务副总裁喻东指出,随着互联网连接范围的扩展,智慧的生产、生活、服务将不仅是城市所需,还将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将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数字中国将来时

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让我们生活的每一秒都变得更丰富多彩。正因为紧跟着技术革新的步伐,智慧社会的未来,也更值得大家去畅想。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洪京一表示,未来的智慧社会将更侧重于多中心的创新系统驱动,“生产、生活、治理、服务将更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在政府提供智慧平台、标准的基础上,由企业、机构、居民共同打造智慧政府、智慧企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

“制造智联网将可实现生产的个性化、柔性化和云智造,实现所谓的人在思、云在算、端在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认为,以智慧互联为目标的智联网系统是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将助力人类社会加快迈入智慧社会。

在京东云事业部总裁申元庆看来,未来的智慧社会一定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社会各类空间的有效结合、深度融合。智慧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工程项目,而是有温度、可感可触的。

“智慧社会是未来‘智慧中国’的代名词,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将来时,彰显了中国推进经济社会智慧化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