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苏益纯 刘必然 通讯员 游雪慧 刘永良)
南靖“土楼光语”国际时尚大秀大放异彩;“永定土楼中国醉美民宿”创意设计大赛启动;中国客家土楼酒村项目、客家土楼乡创项目同时签约,将在龙岩永定区落地……入夏以来,土楼文化活动频繁亮相,焕发勃勃生机。
回顾“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1年,我省不断探索土楼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既“守”住了土楼的形态与内涵,也通过社会资本注入,“变”了传播方式,带来古朴与时尚的视觉冲击。
“守”与“变”,引发福建土楼热,也带来冷思考:商业冲击之下的土楼人,还是老样子吗?聚族共居的土楼传统文化,守住了吗?
守,申遗背后的护遗之路
“想感受土楼精华,就得抬头看、爬上楼、往下望。然而,上楼的人多了,土楼就承受不了。‘上不上楼’成了保护与开发的难点。”资深旅游培训师康继锋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8年,永定结合文物普查开展特色土楼调查,调查了613处特色土楼,新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815处,并着手编制《福建(永定)土楼保护规划》;漳州市聘请专业机构对各世遗点的游客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承载量进行科学测算,编制了《福建土楼保护维修工程施工方案》。
从一抔土到一段墙一座楼,土楼的灵魂在修葺中重现。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张羡尧把土楼木工经验写成《土楼旧事》,“我用文字记录土楼的建造流程,把建造技术传下去”。
土楼古村就要有“古”的样子。南靖县梅林镇请规划师对古镇进行整体设计,与土楼不协调的建筑、突兀的新房都拆了。 “我们在土楼保护区外建设新村,亟待改善条件的人可从土楼搬入新村。古镇保护区内的村民不任意搭建,不随意翻新。”梅林镇人大主席黄彬说,村民若想翻修房屋,需要经过严格的指导和审批。资金方面,镇村两级政府会根据情况各出一部分。
刘益丰是南靖县裕昌楼楼民。从他记事起,生火做饭的老灶台就砌在屋里。如今,烧柴做饭却成了他的顾虑:“明火做饭不仅危险,还会把墙壁熏黑,不利于土楼保护。”为此,电力部门投资5000万元,对土楼进行内外部线路表箱改造、厨房电器化改造和电缆入地。
见证土楼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的福建省建筑设计院原院长黄汉民,一直在思考:列入世遗的土楼得到了保护,未列入世遗的土楼却面临倒塌的危险,怎么办?
他提出分层次保护的思路,即有价值的土楼,可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散落民间的小土楼可开发成民宿。
黄汉民的思考,也是漳州、龙岩两地的行动。2017年以来,南靖县鼓励投资商以租赁形式保护土楼,在租赁期内投资商按土楼保护要求,负责修缮、维护,作为旅游产业来经营。永定区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在特色民宿规划设计、宣传营销、品牌奖励、创新模式、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奖励。
从杭州归来的吴烈火,签了15年协议,租下南靖县书洋镇元大德年间的六座小土楼。“其中一座土楼只剩下三堵墙,我们在残墙上加盖了现代大屋顶,并用钢结构支撑墙面。‘老树发新芽’,也别有一番风味。”他说。
变,土楼文化的深度探索
土楼保护,不能囿于土楼。“土楼是躯干,非物质文化才是其灵魂。土楼蕴含着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乃至哲学思考。”永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佑繁介绍,永定区深挖土楼的内在价值,提升建设家风馆、家训馆、客家民俗馆、土楼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并瞄准“一楼一特色”目标,开展客家婚庆、木偶、十番音乐、客家米酒制作等表演。
“南靖土楼文化是客家文化、闽南文化撞击形成的差异化文化。我们搜集了土楼山歌曲目、民间工艺,通过快板说唱、民俗表演等形式,推广土楼娶亲文化、妈祖文化、耕读文化等。”南靖土楼管委会副主任李毅鸿说,在田螺坑景区、云水谣景区、河坑土楼群的传习场所,游客可以在传承人的教学下,体验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再发新芽,土楼与时代越走越近。
AR永定土楼家训馆带来的是“人在画中游”的神奇体验。厚重的历史,静态的土楼,一下子“活”了起来。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歌剧《土楼》和交响乐《土楼回响》被称为“土楼三部曲”。随着音符潺潺流出,海内外兴起“土楼旋风”,吸引了众多国际年轻听众。《土楼探险》手机游戏、《土楼探险之牛牛和妞妞》系列图书,以及《大鱼海棠》等20多部影视作品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南靖用“土楼光语”时尚秀将客家山歌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将竹马戏与潮流服装相结合,表现出不一样的土楼文化。“‘土楼国际马拉松’每年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数万名体育爱好者参与其中。”李毅鸿认为,国际跑友聚集在一起,与“世遗”同行,与土楼朝夕相处,这是一种非常深度的独特体验。“国际范儿”让土楼气质更不一样了。
联,恢复土楼的生命活力
古朴与时尚,慢慢“煲”出土楼新味道,让土楼文化活起来、传开去。仅去年一年,福建土楼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与此相呼应的是,11年来,数万名外出楼民返乡创业,他们建宾馆、开饭店、卖特产、当导游。
“80%的原住民都留在村里,家门口的生意火到爆。但与之相伴的是,巴西烤肉、麻辣烫、螺蛳粉、麻花等小吃扎堆出现,可这并不能代表土楼。”南靖土楼人黄仰超说。
康继锋心中也有隐隐担忧:游客来了。土楼人留下了,却变味了。
如何通过土楼人留住原汁原味的土楼文化?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场新战役。
南靖在每个世遗点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每座世遗楼聘请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楼长”,督促每个楼民主动保护,不得随意毁坏土楼的一砖一瓦。同时,他们鼓励新乡贤和村民在土楼里展示祖先故事、家族日志、家规、家训和家风等,并拍摄家族微视频、设立家族文化论坛等。“由个别点慢慢推动,由‘要我保护’变成‘我要保护’,这是长久之计,急不得。否则一旦走偏,就会造成对土楼文化的曲解和误解。”黄汉民说。
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青普等一些民宿扮演起“搬运工”的角色,将土楼文化从散落的各处归集到一起,打造“土楼体验”:或随专业剪纸艺术家指导,剪出百年土楼;或随土楼农人登山采笋,烧一碗竹笋咸菜;或重拾古饮习俗,亲手制作土楼“双甘茶”;或随当地文人漫步塔下,听听有趣的客家故事……“我们把当地村民请入行馆工作,说客家话,做客家活,调动人们关于生存不易的年代里,祖先们筚路蓝缕、聚族而居的全部想象。”青普文化行馆馆长陈建说。
“土楼是活态遗产。怎么保护,是大难题。我们要帮助土楼人,在商业冲击下牢牢守住‘真土楼’。”黄汉民建议,可以迁出大部分土楼人,只留一小部分原住民住在土楼里,“留下来的这部分人,可以学习掌握防火等土楼保护知识。他们必须深刻了解土楼文化,按土楼最原始的状态生活,逐步恢复土楼的生命活力。”
关于土楼“爆红”之后的进与退,康继锋也在细细琢磨,“地方学者囿于本地区范围的研究。个别学者单纯从宣传客家文化角度来介绍客家土楼,不自觉地陷入片面性。其实,漳州与龙岩两地应该多多联手,才能更好地开展土楼保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