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展示智慧旅游平台 东南网记者 郑云 摄
东南网5月17日讯(本网记者 郑晓丹 郑云)福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客家文化、闽学文化、古闽越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趣味横生、品味高雅,如何让这些文化与旅游串联,形成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今年在深圳文博会亮相的福建馆给出了答案。
福路贯通 展现八闽特色文化
龙岩的红色文化、南平的演艺文化、福州的文化街区、泉州的工艺美术……福建馆内展陈的35家企业产品便是福建馆主题——“全福游,有全福”的最佳代言。
随着2018年底福建南龙铁路的正式开通运营,形成环闽高铁动车通道,八闽的文旅融合开始进入新的层面。对于旅游景区而言,“请你留下来”是收益的关键点,对于文化而言,记忆有所承载才能永流传。福建省内主要城市的“一体化”生活圈,打破了原有的壁垒,让游客在“全福游”中,享受“闽式生活”。
而5G技术的投入应用,更是缩短时空距离,为福建文旅融合发展添足马力。“智慧旅游让用户可足不出户尽览景区实况,尽观景区怡人景色。” 福建广电网络集团业务开发部主管薛建宁介绍,“智慧景区旅游平台”集中多屏服务,全方位展现了景区人文、直播美景、特色美食、旅游住宿等本土特色景区文化背景。此外,平台集成旅游路线、景区服务、在线订票、美食住宿等旅游服务,用户在家即可享受一站式旅游规划、旅游办理等便捷资讯服务。

惠安女进行石雕创作 东南网记者 郑云 摄
福及老区 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在现场,一家龙岩参展公司主打的卡通小红军文创产品引人驻足。这些小红军玩偶有的吹起冲锋号、有的摆出冲锋造型,让人爱不释手。龙岩文旅汇珍堂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惠贞告诉记者,通过卡通小红军,他们更好地推广古田会议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红色文化,更打开市场销路,帮助当地贫困户销售金线莲、花生等农产品。现在,当地不少滞销村子甚至主动找上了门。
在卡通小红军展区的旁边,贴画、书签、饰品、手账本等看似平淡无奇的展品,却有着小心机——完全用人工养殖蝴蝶翅膀而制。“生态农业也可以搭上文旅融合的快车。”蝴蝶文化馆馆长王福如介绍,蝶翅系列展品似乎与农业不沾边,但其原材料获得方式为农业生产,制作群体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及农妇。目前,王福如已经开发古田会议系列、土楼景区蝶翅产品,且市场反馈良好,土楼景区蝶翅产品更是成为闽台交流的伴手礼之一。
福具创意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福建馆内,一名惠安女进行赫本像石雕,引来不少参展商拍着合影。“要让大师的作品走近千家万户。”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王少卿是石雕家族的第六代传人,受被封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父亲影响,他将传统的工艺美术从收藏柜里搬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进而打造日用器皿,生活所见均能用石雕加以点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作品印记,而传统手工艺更应该有其时代气。”王少卿说。
而在福建馆的另一隅,泉州市木偶剧团的表演也热闹非凡。脸谱启瓶器、脸谱指甲刀、木偶牙签筒,泉州木偶戏变着法儿地和现代文创融合。泉州市木偶剧团舞美设计师陈俊翔表示,为了更好地让年轻群体了解、亲近泉州木偶戏文化,他与团队共同开发一系列衍生品。手指偶DIY包开发期间,他与妻子就尝试了塑料、合金、硬纸等不同材料,失败了无数次,终于成功。而该产品一经推出,就成为当地亲子活动热销的产品。“我们贩卖的不是木偶,而是一种传统文化。”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