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闽剧之源”平讲戏 岁月浮沉见芳华

2019-05-24 10:07:2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5月18日下午,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张家祠堂内人头攒动,1000多名当地民众和游客聚精会神地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讲戏的演出剧目《马匹卜换妻》。

  上台前,妻子周月英为丈夫张尊盟整理戏服。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张尚瑶 张声平 摄

东南网5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张尚瑶 张声平 文/图)5月18日下午,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张家祠堂内人头攒动,1000多名当地民众和游客聚精会神地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讲戏的演出剧目《马匹卜换妻》。演员们的粗犷唱腔饱含真情,带着欢乐,让观众们深深沉浸在剧情中,此起彼伏的叫好声、掌声,给宁静的村落带来了无限风情。

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屏南,各种民间文化艺术交相辉映。平讲戏,即用方言平话演唱的戏,以其独特的方式保留着一方百姓的乡音乡愁。屏南平讲戏是一种已有400年历史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福建闽剧的前身,清康熙年间发祥于漈头村,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并结合屏南民间的“驮故事”(也称“肩头棚”)表演艺术逐渐形成的,因其道白、腔调平俗如白话,故而得名“平讲”。

古老剧种盛极而衰

一支笔,画眉勾眼;一袭衣,精美华丽;一段词,唱腔婉转;一出戏,乡韵悠长。作为屏南平讲戏“非遗”传承人,82岁高龄的张尊盟与平讲戏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其一招一式、一颦一蹙,一甩手、一抬头,这源自他家乡漈头村的古老剧种,早已溶入他的血脉里,令人心生敬意。

张尊盟说,屏南平讲戏发祥地在棠口乡漈头村。漈头村,原称龙漈,为张姓族居地,经济发达,是闽东较早开发的村落之一。清康熙初年,耿精忠派兵驻扎在屏南龙岗寨,寨主即漈头村人张良端。耿精忠军中演唱戏曲和散曲十分流行,四平戏、仗头木偶戏、花鼓戏便在那时传入漈头等村。康熙八年,耿精忠叛乱失败,军中艺人逃亡民间,为了生存,他们改用福州地区方言演唱。平讲戏就是肇始于这一时期。

清康熙九年,平讲戏著名艺人张志慎举家迁往漈头下村定居,成为漈头下村开基祖。相传,张志慎20岁从艺,由于能识文断字、声色俱佳,就在平讲班中演小旦,30岁时成名,红遍屏南、古田等地。在张志慎影响下,平讲戏成为漈头张姓宗族的戏剧,一直在村中传承。

清中后叶,屏南平讲戏一度走向繁盛,全县132村创办平讲班,平讲艺人多达数千之众,成为当地最具影响的地方剧种。清末到民国期间,由于受战乱影响,平讲戏渐渐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平讲戏得到恢复,全县复办平讲戏班30多个。“那个年代,平讲戏还是比较红火的,演出不断。”张尊盟回忆说。

此后,受社会文化多样性冲击,平讲戏再度失去市场。1985年冬,随着福建最后一个平讲班——屏南四坪平讲班解散,平讲戏陷入沉寂。

柳暗花明再迎新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独特印记。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屏南这个山城小县名扬四海,游客络绎不绝。为此,屏南县政府更加重视扶持文化事业,推动非遗传承,要让这些民间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2001年,屏南县成立地方戏研究办公室,专门从事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对平讲戏颇有研究的屏南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陆则起说:“平讲戏在屏南县分布广泛,全县154个村中有132个村历史上创办过平讲戏班,是闽东方言区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平讲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剧目和声腔音乐,具有古代戏曲的审美观赏价值,是我国戏曲文化中至今仍有活力的瑰宝之一。”

2006年10月,全国四平腔学术研讨会在屏南县隆重召开,平讲戏迎来转机。张尊盟与张贤楼、张贤读等10多个老艺人一起成立屏南县漈头平讲戏剧团,并发掘出平讲戏传统剧目《马匹卜换妻》,在会议期间专场演出。张尊盟登台出演老生,身手不减当年。

1300多个座位的影院,座无虚席。熟悉的乡音乡韵,时隔20余年,屏南平讲戏重回舞台精彩亮相,赢得了满堂喝彩,令与会的全国专家学者刮目相看。

2007年8月10日至20日,应马来西亚砂捞越屏南公会邀请,屏南平讲戏业余剧团赴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带去了平讲戏《马匹卜换妻》《甘国宝假不第》《穆桂英闯白虎堂》等剧目,演出大获成功。

紧接着,2008年,屏南评讲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回首平讲戏新生的这一连串“好戏”,张尊盟一脸骄傲。然而,感到高兴的同时,他也是坐立难安:“我们都老了,演起戏来力不从心,可是平讲戏后继无人,实在放心不下啊。必须要有一个挑大梁的在,把这个戏撑下去!”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