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家舞蹈《三戏亲家伯》
东南网5月29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黄益辉 刘其燚 文/图)近日,罗源凤凰装亮相第二届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大赛,代表畲族服饰大放光彩,并荣获“十佳设计师”大奖。
积淀着畲族历史文化的罗源凤凰装,对畲族服饰的传统样式保存得最为完整,1975年被指定为全国畲族女性服饰的代表装,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日渐加强,曾一度濒临消亡的罗源凤凰装不仅重新回到畲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找到了新的传承之路。
险消亡 传承人转行做西装
畲族男性服饰基本与汉族相同,女性服饰则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地域差异,各地畲服各具特点,主要有罗源、福安、霞浦、福鼎、景宁等五种样式,被称为凤凰装的罗源畲服极具特色。
“凤凰是畲族的图腾。罗源凤凰装每一个部分都模仿凤凰,最完整地保留了畲族图腾崇 拜的 文化遗风。”罗源县统战部主任科员蓝善英介绍,
其他地区的畲服多以黑色和青色为底色,显得庄严朴实,而罗源凤凰装则风格华丽,色彩斑斓的花边和拦腰极具视觉冲击力,令人过目难忘,而且罗源凤凰装还保留着传统蝙蝠袖、交领大襟样式等传统元素。
随着畲族民众渐渐搬离偏僻大山中的早期聚居地,罗源凤凰装一度淡出畲族人的日常生活。“当时市场不景气,我们只能转行谋生,前往泉州的服装工厂制作西装。”在松山镇竹里村,55岁的畲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蓝曲钗回忆说,由于畲服的需求大大减少,制作畲服的裁缝师傅纷纷转行,技艺传承、蚕丝等原材料的生产都受到影响。
着传统的畲服+穿戴便捷的现代头饰,是年轻畲女最喜欢的装扮。
重传承 基地人才两手抓
承载着民族文化和地方民俗的罗源凤凰装,在濒临消亡时,该如何迎来涅槃重生?
罗源县文化馆馆长陈雯介绍说,罗源凤凰装制
作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源县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大投入,抢救和保护畲族服饰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力图形成可持续的传承人机制。
目前,罗源县已在霍口畲族乡福湖村建立畲族服饰传承保护基地,在松山镇竹里村蓝曲钗的畲服店成立畲服传承示范基地,并坚持收集整理畲服的文物、资料。此外,在起步镇水口洋村、西兰乡许洋村、飞竹镇塔里洋村、凤山镇后张历史文化街区等地,都设立了畲族服饰展示厅,向居民和游客展示罗源凤凰装。
走进被誉为“代表罗源凤凰装最高制作水平”的蓝曲钗畲服店,一件件光彩夺目的凤凰装映入眼帘。蓝曲钗说,他从13岁起便开始学做传统畲服,祖传裁缝手艺到他这辈已经是第四代,整个家族有多人从事服装行业,“畲族文化受到重视,我又回归做畲服,儿子蓝银才从小也跟着我学习畲服制作”。
以蓝曲钗为代表,罗源畲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各1位。为保证传承队伍不断延续壮大,避免青黄不接的断代难题,2017年12月,罗源县文化馆牵头建立非遗传承人之家,传承人之家摸索健全常规培训体制,逐步形成了“一师授多徒,一徒学多师,一徒承多艺”的培训格局。
此外,“非遗进校园”在罗源县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传承新探索。8所中小学、幼儿园开设了非遗课程。县文化馆还通过田野普查、走村入户式调研,挖掘民间制作畲服的手艺人,逐步扩充传承人队伍。
闯市场 融入文化旅游产业
近年来,罗源县以“畲风海韵”为主题,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游客多了,畲民们也纷纷主动穿起凤凰装,随之出现了大量的畲服制作需求。“畲服是畲族文化最直观的名片,十分吸引游客。”陈雯说,如今在畲村,穿着罗源凤凰装的畲女已成为景区最亮丽的风景。
畲服市场回暖,让蓝曲钗、蓝银才父子在家门口忙得热火朝天。“现在每年平均将近400套畲服订单,最多时一年能卖700套。”蓝银才说,高峰期时,店里14台机器同时开工,还要请亲戚们来帮忙,每天忙碌到深夜。
同时,针对传统畲服不够舒适、款式单一、成本高等问题,罗源凤凰装不断推陈出新,在汲取原有特色元素的基础上,顺应市场潮流实施改良,适应时代审美,服务文化旅游产业。
此外,罗源凤凰装也走向全国舞台: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加2018第四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展演荣获一等奖,入驻福州市三坊七巷“畲族馆”,漂洋过海在台湾新竹灯会上展示畲服……
未来,罗源县还计划以凤凰装为拳头产品,发展畲族服饰特色产业,通过“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带动苎麻、养蚕、刺绣等产业链协同发展,让罗源凤凰装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潮中,绽放新光彩。
罗源凤凰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