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在加工海带。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冰 摄 东南网6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冰 文/图) 刚刚过去的5月,作为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连江县又一次获得了海带大丰收。更让养殖户们高兴的是,由于海带精深加工渠道的拓展,往年“多收了三五斗”却价贱伤农的现象越来越少,增产又增收的喜悦传遍了“中国海带之乡”。 从粗加工的海带丝、海带结,到高附加值的海带酥、海带脆片等,连江海带精深加工的技术突破,离不开一位院士的倾情付出——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她带领团队与当地龙头企业联手,让一根海带“长”出了更长、更具价值的产业链。 海带之乡,精深加工苦寻突破 从福州市区向连江县沿海方向驱车行驶约100公里,记者来到了苔菉镇东洛岛。蔚蓝色的海面上点点渔帆闪动,走近,船上满载着碧绿色的小海带准备回港。这里一望无垠的海带养殖场,只是连江县海带产业中的一幅图景。 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连江县并无海带养殖业。1956年,福建省水产部门首先引进山东青岛海带苗,在连江县筱埕镇试养。好苗子遇上好环境,让连江迅速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海带产业从育苗、养殖、加工到销售一条龙,并获得了“中国海带之乡”的金字招牌。 “以东洛岛为例,这里是位于北纬26度的深海海域,水清海阔,不冻不淤,生长的海带品质上乘。”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是深耕海带、海蜇、鲍鱼等水产品行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总经理邱碧香介绍说,在日本,海带被称为“长寿菜”,有“海中冬虫夏草”的美誉,产品价值高,市场价格也高。 然而,由于加工技术水平不高,海带加工业长期停留在生产海带丝、海带结的粗加工阶段,导致产品附加值偏低。遇上海带大丰收时,养殖户还会因为价格下降受损。 “以前养海带时,既要风吹日晒,又要找销路,辛苦不说,最担心的就是海带价格低、卖不出去。”今年45岁的东洛岛海带养殖户詹鸿华感慨道,大部分海带被用来喂鲍鱼,即使是优质的深海小海带也不例外。 “作为水产品行业中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何通过精深加工延伸海带的价值链条,我们一直在寻求突破。”邱碧香说,2013年,为了与海带“加强感情交流”,她将企业迁回连江,在东洛岛外3000亩海域打造养殖基地,为精深加工储备优质的原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