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同学,上课请交手机!

2019-06-11 08:50:02 张立庆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蔡秀明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学生上课前将手机主动放入收纳袋。

是否将手机交至收纳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遵循自愿原则。

东南网6月11日讯 (本网记者 张立庆 实习生 黄家琪 文/图 )“大学生上课该不该带手机?”关于这一话题的探讨一直不曾停止。近日,江西出台加强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八项要求,明确规定,非教学需要,禁止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终端带入课堂,引发社会各界的探讨。福建高校面对这一话题持何种态度?

多校打造“无手机课堂”

近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学生发展中心联合教学发展中心、总务中心共同发起“无手机课堂”倡议,将手机“请”出课堂。该校此举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据了解,发出倡议后,学校陆续在各个教室内设置手机收纳袋,要求学生们上课前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状态,统一放入有编号的收纳袋。同时,组织各班级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和思想大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还出台一系列加强学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和奖励政策,鼓励更多学生自发自觉参与到全校“无手机课堂”创建之中。

高校“无手机课堂”在福建并不新奇。记者了解到,闽南师范大学、阳光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等学校曾陆续试行手机收纳制,倡导“无手机课堂”。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就试行了手机收纳制,获得“校园低头族”的一致支持。

福建工程学院2016年开始实行“课堂文明”“网络文明”“宿舍文明”三个文明制度,其中“课堂文明”就明确要求上课期间,学生必须将手机上交,由班级负责人和自律会随机抽查,辅导员、任课老师和学校文明督导团队对其进行监督。2018年11月,阳光学院学生工作处与校园管理处联合,在全校教室内设置手机存放袋,全面推行手机袋进课堂制度,为课堂学生手机管理提供保障。在实行制度前期,以班会、座谈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配合。制度实施后,任课老师课前督导学生落实手机入袋,同时,学工处每天落实检查各个教室上课期间手机袋使用情况。

身处信息化时代, 校园“低头族”们怎样看待这样的课堂规定?记者进行了走访。

手机入袋心归课堂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2016级学生肖林洲表示,“无手机课堂”是制约手机依赖症的好手段。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课时频繁拿出手机看时间和信息已成常事,他们往往因自控力差而沉浸在手机的世界中。因此,上交手机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其摆脱“依赖症”,从而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

该校英语专业副教授林慧真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神圣场所,不少师生对手机依赖成瘾,影响课堂秩序和优良学风的形成。没有了手机的“骚扰”,师生互动更加活跃,课堂效率更高。

阳光学院2018级学生林燕晴表示,实行“无手机课堂”,最大的收获或许是一种意识:手机并非必需品。在课堂上更认真专注,能够发现课程的有趣之处,学习氛围也随之变浓厚。放下手机,也就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其实,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上课玩手机是不对的,可还是难以摆脱手机的‘控制’,所以需要一定的外力介入去保证学生的课堂效率。”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辅导员吴菲说道。对于学生来说,手机是挥之不去的诱惑,与手机里的“花花世界”相比,教学课堂更显得枯燥无味。采取“无手机课堂”措施之后,许多老师反映,认真听课的学生变多了,自身授课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课堂趣味亦需提升

在众多赞成声中也夹杂着反对声:“大学是自由之地,不应如此设限。”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思想和自制力,应该是自己的第一负责人,学校应做的是引导,而不应以强制手段要求上交手机,这样可能激发逆反心理。

不愿透露姓名的陈同学认为,学生上课走神,多半是因为老师讲课枯燥乏味,陷入“听不懂”“不想听”的状态。如果老师的讲课方式不改变,即使手机上缴,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回归,“身在课堂心在外”,课堂效率难以提高。他的同伴小郑同学也认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是提升学生的自觉性,主要问题并不在手机。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国立对记者表示,学校发出“无手机课堂”倡议,是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号召,加强学校学风建设。他认为,高校应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把手机收入口袋,将知识装进脑袋,在管理方法上未必一定要强制收缴。此外,也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加强课堂实用性,内外结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