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睛大世界”团队给困境(自闭症)群体送服务。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摄 一支队伍,专注困境孩子课程研制 这次转向,源于“小眼睛大世界”日渐壮大的团队。 在一次次的绘本阅读公益活动中,许多受益的家长加入“故事妈妈”和“故事爸爸”的行列,逐渐形成了30多人的固定团队,其中有近20人掌握了熟练的绘本阅读技巧,成为核心力量。活动中,一批热心公益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加入了团队。 “我自己也加入了团队,大家抱着同样的目标:给更多孩子、家庭带来阅读的快乐。每个月我们都会开展讲课培训,互相分享感受,推荐阅读技巧和教具使用方法。”李文说,“我们的服务不仅是给孩子们做绘本教育公益讲座,还有为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家长开展讲座,唤醒提升绘本教育意识和能力。所以团队核心成员还发挥自己的特长,一起制作课程包,更好地推广服务。” 在这个团队里,有英语教师,有图书管理专业的“海归”,有音乐美术老师,有烘焙达人等,在肖晓琴老师的指导和分享下,经过实践,他们共同制作出了近100个课程包。 肖晓琴介绍,团队有强大的顾问,包括台湾“绘本故事魔女”陈蓉蓉、香港早教专家桑吕米妮、福建省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如湜等,在专业指导下,他们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能力发展敏感期以及人群特点,把课程包分为6个系列。这些课程包有基本的绘本、阅读延伸材料包、教学指南等,还有扩展性的思考、设计教学和主题安排等。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一次给服刑人员子女讲述绘本《走开!绿色大怪物》时,我们通过绘本的设计,一页一页地翻开,让孩子理解恐惧和找到对抗恐惧的方法。后来老师反馈说,一个听过课的小孩,面对原本很害怕的绿色大桶,像上课时那样伸出手对它说‘走开!绿色大怪物’,自己克服了恐惧。”肖晓琴说,他们非常感慨,决定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制作课程。 “比如自闭症儿童,我们在讲故事时要更生动一些,时长短一点,手工活动等延伸学习多一点,尽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提问;又如流动儿童、低保儿童、单亲儿童等,往往有学习焦虑、孤独体验感强、自卑对立情绪等,我们开发了‘爱、勇气、快乐’为主题的课程系列,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鼓励孩子快乐阅读、勇敢生活……”肖晓琴说。“我们希望通过努力,给更多困境儿童平等、多元的教育机会。” 一个平台,打造公益创业实践基地 “我从2017年开始参加‘小眼睛大世界’项目,从一个志愿者,成为固定的团队成员。”福建工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黄君婷告诉记者,“给孩子们上课时,从孩子最直接的反应中我得到了很大的快乐。跟着肖老师学习了半年左右,逐渐积累讲课经验,学会根据孩子的性格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社区治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和公益创业,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学习课程,在“小眼睛大世界”项目中,学生们获得了可贵的实践机会。黄君婷告诉记者,在参加了30多场困境儿童绘本课后,她深深地体会到困境儿童群体有学习、交流的渴望,但得到的关心却不多。“许多次课后,孩子们依依不舍,期待着我们再来。我们的力量和人手有限,只能教大孩子给小孩子讲故事,多送绘本给他们,并寻找、呼吁更多社会力量来关心他们。” 2018年,福建工程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师也加入了团队,在学校的支持下,“小眼睛大世界”不仅成为学生服务社会的平台,还成为高校学生的公共管理专业实践基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据介绍,如今团队已有30名大学生成为固定成员,不定期参加的本校、外校学生达到了数百名。 “当一个短期的公益活动参与者,考虑的只是局部的问题,主要考虑的是服务对象;而进行公益创业,需要全局的思考,比如项目短期和长期的目标、体验等,如何提升我们服务人群的能力,如何招募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社工培训、上岗、补贴……”黄君婷说,“现在我已经基本了解了整个项目如何运营,如果毕业后考研顺利,那么不论我考到哪里,都会把这个项目带到哪里,继续扩大服务人群。” 肖晓琴介绍,目前“小眼睛大世界”已孵化2个公益项目,分别是丞相坊社区“故事妈妈”和兰亭社区“故事妈妈”,她们已开展多期幼儿绘本公益阅读活动。“我们正在探索搭建公益创业平台,寻找可持续的模式以服务更多人群。”肖晓琴说,目前,项目的“引读人计划”正在开启,未来,将致力于为绘本教育工作者赋能,提升志愿者、乡村教师等的绘本讲述能力,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享受高质量的绘本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