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福建:擦亮生态底色 成就绿色福地

2019-07-02 07:39:13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7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潘园园)

“你问去过福建吗,我想说去走走看看吧……”近日,姚晨献唱的《福建如你》蹿红,歌声中向世界展现福建的山海画卷、碧水丹山,令人神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森林覆盖率高达66.80%,连续40年位列全国第一;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达9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8个百分点;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7个百分点……现在的福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是常态,清新福建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绿色福地。

从集体林权改革到率先建设生态省,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不仅在发展中守住生态底线,更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

牢记嘱托,扛起绿色担当

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近18年的地方。早在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总体构想,成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并亲任组长,开展大规模生态保护调查。

2002年7月3日,在全省环保大会上,时任省长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如果经济增长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但呼吸的空气是不新鲜的、喝的水是不干净的,健康状况不断下降,那样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人民群众所希望的。”

这次环保大会首次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同年8月,福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多年来,绿色发展的接力棒传承接续,福建从未停步。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道路,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落实到各类规划、具体项目和日常工作中,努力追求高质量发展。

从率先出台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到成立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长为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国首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意见》,再到率先扛起环保“党政同责”大旗,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通过完善顶层设计,绿色发展成为新福建建设的新动力。

2016年,国务院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确定福建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

三年来,中央部署福建开展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22项形成制度成果,实现常态化运行;6项形成阶段性成果,正在探索形成经验;10项全国统一部署的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福建紧盯制度创新,大胆改、深入试,其中,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司法保护、全流域生态补偿、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福林贷”林业金融创新等一批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我们将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确保‘生态美’成为新福建的永续优势。”省委书记于伟国反复强调,要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要求,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

随着河长制全面深入实施,全省740条河流有了守护神。目前,我省已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共配备4973名河长、13231名河道专管员。建立小流域有专人管理、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管护新机制,实现了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污染河段变得清澈见底,越来越多的淤积河段变得流水泱泱,越来越多百姓为亲水宜居的生态环境点赞。省长唐登杰表示,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完善河湖治理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深化专项治理,落实管护责任,不断开创我省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新局面,让八闽大地的江河湖海水体更清、生态更美。

点绿成金,坚持绿色发展

经济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展一度落后的光泽县李坊乡,近年来眼光高了,对招商项目变“挑剔”了,将可能影响闽江支流西溪水环境的投资3000万元的鳗鱼养殖场项目拒之门外。

“经济发展不能再靠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乡领导表示。如今的李坊乡,正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我们将以境内的神山景区为龙头,结合生态农业开发,打造一个现代农业与旅游景区,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光泽所属的南平市,地处闽江之源,是八闽屏障。近年来,当地拒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户,转而选择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优质项目。而今,闽北“点绿成金”,形成现代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绿色产业布局。

“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扎实做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文章。”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导向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013年,《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将占全省五分之二的县(市)和197处区域列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2014年,我省取消包括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内的34个县GDP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在生态质量、扶贫攻坚和农民增收上。

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福建推动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着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做“减法”,努力降低传统优势产业的土地、能源、水消耗强度,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能效、物耗监管;另一方面做“加法”,新能源、节能环保、石墨烯等新兴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绿色发展新引擎。

与此同时,福建加快制度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一场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正在开展。“我们在山区和沿海分别开展试点,探索不同资源禀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省发改委生态处负责人举例说,连江县通过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市场定价研究,探索“资源+评估+信贷”市场化运行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开发利用海洋生态资源,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渔民增收。

此外,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渐入佳境;林权抵押按揭贷款、林业收储贷款、“福林贷”等林业金融创新,领跑全国绿色金融。

生态惠民,释放绿色红利

在明溪县夏阳乡旦上村,观鸟旅游渐成风尚。

“明溪是国家级生态县,全县已知鸟类316种,占全省的60%。”旦上村村主任黄辉崇说,为保护野生鸟类资源,村里推进“绿色田野计划”,引导农户尽量减少化肥施用,同时村民自发结成联盟,共同抵制非法捕鸟行为。

好生态带来好风光,也带来好营生。

2017年,村里成立“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观鸟旅游合作社,包括11户贫困户在内的85户村民加入其中,并参与分红。如今,旦上村建成能欣赏野生白鹇、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的观鸟谷和生态观鸟走廊,成立规范的“鸟友之家”,形成吃、住、行、玩、观、拍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引得各路鸟友纷至沓来。

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红利正在释放。老百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焦群众获得感,首先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干好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不断探索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的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保护机制。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福建举措实在,成效显著。

福建在全国率先出台臭氧污染防控指南,制定3项挥发性有机物地方排放标准,实施120个省级精准治理减排项目,从源头上减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全省流域水质“一张图”,水环境整治从干流向源头拓展延伸;在全国率先出台《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

为打破数据孤岛,福建打造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用“千里眼”追溯污染源,让海量数据跑起来、用起来。目前,平台建立两万多家企业的“一企一档”,每天对20多万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自动预警、全天候监管。

实现生态惠民,更要增强绿水青山守护者的获得感,为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生态产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重点生态区位的林子如何保护?福建全面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探索形成以赎买为基础,改造提升、合作经营、租赁、置换为补充的多样化赎买改革机制,累计完成赎买27.2万亩,林农直接受益超过3.5亿元,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双赢。

福建正在更多领域,探索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率先在全省12条主要流域开展统一规范的流域生态补偿,近三年累计投入补偿资金近35亿元;探索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广东共同推进汀江-韩江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累计投入补偿资金16亿元,带动试点项目投资32亿元。

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绿色发展,一马当先,福建干部群众将持续交出一张张优异的答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