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国外专家发言(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7月28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 实习生 蔡娴)“历史街区的旅游和商业价值是延伸价值,而不是根本的价值所在。”今日,受邀出席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坛的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提到了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挑战,他说,旅游开发甚至房地产开发作为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的最大动力和最主要目的,同时,喜新厌旧,视“破旧”为敌,以历史风貌的崭新呈现为荣,以现代审美要求历史风貌,分不清“假古董”与“真古董”的本质区别。
本次论坛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指导,福州市委市政府、福建省住房和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活动以“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为主题,以地域古厝为切入点,举办了主论坛和5场的专题论坛,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全面探讨历史建筑、特色街区、传统村落、名镇名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同遗产元素的保护利用。
伍江还担任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GUPES)主席,长期从事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在谈到历史街区保护时,他认为,要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提高相关立法层次,健全相应制度体系,形成协调的政府管理体制和非政府监督机制。在历史街区遵循“以修为主”原则,对于各类各级法定保护对象坚决社绝“拆除重建”,对于可拆可不拆的一般历史建筑对象尽量不拆,在历史街区内鼓励新功能的引进以激发其活力。
“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城市的生命在于其不断迸发的活力,城市的历史文化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延续,最重要在于如何激发其当代活力。”伍江说,城市不要破旧立新,而要推陈出新,城市的历史文化在持续不断的有机更新中得以延续并不断获得新的生命。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以色列政府文物管理局保护部原主任乔拉·索拉同样提出城市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和谐共存的问题,他说,古迹存在于城市之中,是无法被隔离的,因为城市是活的,所以不能单纯因为古迹保护而侵犯人们生活的权益,古建筑也应发挥价值,与人们生活相融合。
第一次来福州的乔拉·索拉还特地参观了三坊七巷、长乐郑和公园圣寿宝塔、马尾闽安古镇和罗星塔等地。他说,福州许多古建筑物保护得非常好,同时建设了非常多的高楼大厦。“希望在保护古建筑物的同时,也兼顾到高楼大厦的开发与建设。”他说。
“建筑遗产保护的变与不变都应大道至简,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于坚持真实性理念和‘最少干预原则’。”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郭旃提到了古厝保护的几个原则,他说,所有修缮都应充分记录与存档的原则,尊重原物的原则,避免结构上的篡改和矫饰的原则,充分尊重珍惜老化的价值原则,以及保护本体还应保护相关的历史环境背景、景观氛围的原则。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建筑与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之平从2006年起便参与了三坊七巷的修复工程,期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压力,但修复人员也从未因为赶工期而使质量受到影响。
“对三坊七巷进行的工程是修复,而不是重建,坚持真实性是第一原则。”张之平表示,保护遗产,不忘初心,不是让遗产焕然一新,而是要传承古代流传至今的优良工艺,维护传统特有的色彩。
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研究馆员李永革是福建的“常客”,他说每次来福建都对当地古建筑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受益良多。他提到,福建的古建筑种类众多,不仅有石头建造的,还有纯木结构的,也应用了很多民间的工艺,“有些建筑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一年去泉州看到一座建筑,里面融合了石雕、木雕、砖雕,墙上的对联都是大漆做的,非常美,充分体现了老工艺人鬼斧神工的技艺。”
作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传承人李永革表示,丰富多样的古厝、古建筑和高超技艺,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他说,古厝建设的规矩十分多,不了解古厝建设的特点是做不好的,只有真干、实干,才能推动古厝建设的进步,因此希望通过培养古建的专业人才、探索建立工匠选拔、培训与考核的机制,从而推动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保护与研究。
古厝保护与利用专题论坛现场(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专家发言(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