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福建古厝:对“完美”的极致追求

2019-09-02 08:59:52 楼建龙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市老青阳核心区,现今占地面积126亩(规划面积252亩),有130多栋横亘数百年的历史风貌建筑,成为当地“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华侨觉得很乡土,外地人觉得很闽南”的文化旅游新地标。

福建境内现存的古村落,依族谱记载,最早的可追溯到两晋时期。历经千年嬗变,屡兴、屡修、屡废,绝大部分古村落的现有格局,都是在明清时期完成的。作为福建北部地区(闽江干流以北的闽北、闽东地区)古村落的主体,住民基本上都是由外地迁入的。其祖先世居中原,大多在唐末或南宋时从浙江或江西入闽,少数二迁、多数三迁或三迁以上才到达现住地。

历史上福建北部居民的迁移路线大致为,先迁浙南、赣东北等周边地区,再迁福州、福安、建瓯等交通便利处,最后迁到现住地开基。这一迁居路线,反映了祖先们对居住点完美性的不懈追求,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福建古民居聚落形态及民居结构多样性与融合性的形成过程——有的移民已在福建周边的浙、赣、皖等地居住了多年,因此转而入闽之后的聚居点,一方面要与当地的居住环境相融合,另一方面又必然折射出他们漫长移居过程中的经历取舍,使村落的构成要素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古村落的“不确定性”

福建北部地区虽是北方汉民入闽最先到达并最早开发的地区,但由于山高林密、峡深水急等地理条件的制约,除了闽江上游主要支流之外,对外交通极为不便,生产及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因此,从北方移居来的汉民,在福建北部往往只是短暂的停留,就又向闽江下游及沿海等生产生活条件比较优良的区域转徙,使得这一地区的汉民迁徙呈现出流动性比较大、迁入迁出比较频繁的特点,其定居的稳固性大大不如沿海的福州、兴化、漳州、泉州一带的汉民。

但是到了明清两代,由于沿海平原地区的开发已呈饱和状态,平原与沿海的外迁居民只好再次进入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北部山区谋生,长久定居,形成了保存至今、数量众多的明清古村落。同时,由于这些村落基本上都是在移民的基础上兴起的,其发展较多地受到河流、山系等早期交通要素的影响,使河谷平原民居与山地丘陵民居,以及同一流域民居之间存在较多发展上的延续性与可比性。

调查中发现的古村落,其基本格局都是在明清时期形成或最终完善的。明清时期的中国南方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儒家伦理道德学说已经完全形成并得到巩固。这种宗法制度和道德观念,对村落的形成、民居的平面布局、房间构成和规模大小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影响村落布局和民居建筑的,还有当时盛行的风水观念,如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因地制宜等,是中国传统哲学在古村落营建中的重要指导思想。村落择址时,依山傍水、可耕可居等实用原则是最优先的考虑。

一般而言,在依山临水这一古村落共有目标之下,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每个村落在形成过程中对山、水的追求又各有侧重,其最终形成的格局也不尽相同。从调查材料看,福建北部古村落的周边地形,以山、水区分,大致可以归纳为冠带水形、二水相交形、一字临河形、盆地形、谷地形、山地形六类。

风水学认为水能聚气,故河流的弯曲之处是古村落的首选之地。冠带水形这类村落,多处于冠带形河水的凹曲之处,三面界临大河,背山面水,山水相依,既获交通之便,又具安全防御之功。此类村落因为地理位置较佳,所以村落的形成历史一般较早,且交通便利,商贸相对较为发达。村落的规模较大,村中水系、街巷等规划较好。各姓祠堂是村中的主要公共建筑物,并在水尾、码头、路口、街口等处布置各类宫庙、坊亭。

山地形村落位于群山丛中,建筑依山坡而建,或居于山坳中,平地极少,耕地以坡地为主,占地面积较小。村落形成时间相对较短,多为避世迁居型,村民以单姓宗族为主。村落一般沿坡地随地形展开,进深较短,但建筑高低有致,层次丰富生动。村落营建中对防御功能、风水理念尤为重视,有的村周建有围墙,多数在村头、村尾处设立寨门,或在村内高地上建立炮楼;祠堂建在村子的核心位置,水口处一般都建有桥梁及宫庙,水口景观十分丰富,蕴含着强烈的风水意识。

有的村落的地理形势和格局较为复杂,或兼具二种类型之内涵,并不能完全清晰地归入某一类中,而这些不确定性,也正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自发发展、系统完善的福建北部古村落的最大特点之一。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