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议会址 福建日报通讯员 林斯乾 摄
东南网9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黄筱菁 刘必然)18日上午,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龙岩专场举行。龙岩市委书记许维泽,龙岩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龙围绕“焕发红色新动能 建设绿色新龙岩”主题,介绍了70年来龙岩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毛泽东思想重要发祥地,也是长征重要出发地之一。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视龙岩老区的发展和老区人民的生活,在福建及到中央工作期间,多次到龙岩考察指导工作,为龙岩发展明晰方向。
饮水思源、牢记嘱托,闽西人民始终传承“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和“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实现从一穷二白到快速崛起的历史巨变,成为久负盛名的“红色圣地、客家祖地、生态福地、创业宝地”。
迈入新时代,龙岩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抓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集体林权改革,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三产强市”的发展战略,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全力建设基础设施,加快山区开放步伐;推进城乡建设,持续改善民生,一座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逐渐显现……
一幅属于闽西的壮丽画卷,正在当下徐徐展开。
龙门高速公路枢纽 福建日报通讯员 郑献兴 摄
四大巨变
彰显红土地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龙岩这片红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闽西70年的发展变化,许维泽深有感触。闽西之变,集中蕴含在四个对比之中。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使龙岩告别一穷二白走向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龙岩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靠天吃饭的农业占据主导地位。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龙岩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三产强市”的发展战略,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73.7∶8.6∶17.7优化为2018年的10.2∶47.9∶41.9。
与此同时,当地进一步优化提升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全力推进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文旅康养、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特色现代农业等六大现代产业发展。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5家,上市公司7家,高新技术企业195家,并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入选新一轮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产业升级推动了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18年龙岩市国内生产总值2393.3亿元,财政总收入296.8亿元,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300多倍、3000多倍。
二是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使龙岩跳出封闭山区走向全面开放。群山环绕是龙岩的典型自然风貌,重重山峦一度是老区人民走向开放的道道屏障。要致富先修路,龙岩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先行,从1957年鹰厦铁路贯通漳平,到新世纪以来掀起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热潮,先后建成通车里程673公里的7条高速公路、营业里程744公里的7条干线铁路(包括3条高铁)和1个冠豸山机场,使得曾经被大山固封的龙岩一举成为闽粤赣边连接沿海拓展腹地的重要枢纽节点。
便利的交通在极大方便老区人民出行的同时,促进了龙岩开放步伐的持续加快。一大批海内外客商来龙岩投资兴业,龙岩连续8年被海关总署评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一大批台胞台企在这里安家落户,建成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3年在参评的全国28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中排名第一。
三是大力推进城乡建设,使龙岩改变落后面貌走向全面繁荣。“破房漏屋稻草房,坑洼泥路羊肠道”是解放初期龙岩城乡的真实写照。当时的龙岩,城镇化水平仅为6.7%,城乡之间处于严重的分割状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龙岩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18年,龙岩城市建成面积1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近62平方公里,路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8公里多,城市绿化覆盖率44%;县域城区不断做优,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不断增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四是大力改善民生福祉,使龙岩摆脱绝对贫困走向全面小康。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少、边、穷”是龙岩的代名词,人民生活十分贫困。70年来,龙岩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2018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百元,分别增加到35759元、17154元。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保障有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有色金属产业成为重点优势产业。 福建日报通讯员 林斯乾 摄
改革创新
激活多元产业壮大升级
红土地上的巨变,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过去产业基础薄弱的闽西,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数据显示,龙岩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人均GDP突破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比重由2012年的32.6%提升至2018年的41.9%。公共预算总收入由2012年的237.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96.8亿元,年均增长5.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10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1.3亿元,年均增长8.7%。2018年,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产业产值分别达700亿元、430亿元,文旅康养产业总收入77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产业加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
由单薄的经济基础到扎实的经济体量,由单一农业产业到多元产业齐头并进,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来源于龙岩的产业实践当中。许维泽介绍,龙岩区位好、资源富、政策优、产业实,是国家金铜产业基地、国家专用车与应急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且目前正在创建稀土产业绿色发展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基地等五大基地。如今,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文旅康养、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特色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涌现出紫金矿业、龙净环保、龙工机械、龙马环卫等一大批上市及龙头企业。同时,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旅游大市”,龙岩正在着力建设一县一特色的、全域性的七大旅游景区。“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的建设格局,使龙岩产业发展脉络逐渐清晰。
一个产业激活一池春水,产业集聚抢占上升高地。目前,龙岩有3个超500亿元产业、3家百亿元企业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高新技术激发山区发展潜能。
眼下,龙岩正围绕着“产城人”融合发展和“一市两区三组团”城市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新罗区、永定区同城化发展,建设龙雁、高坎、古蛟三大组团,不断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使龙岩成为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
若把产业比作发展支柱,改革创新就是龙岩的发展源头。
在龙岩,“e龙岩”是一个名气颇高的网上平台,只要伸出手指在手机、电脑上操作一番,大大小小的事项就能轻松办妥。
如何打破定势,方便群众办好事、好办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是龙岩一直探索的方向。2018年1月,龙岩创新推出集网上办事、政民互动、资讯服务、资料共享于一体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e龙岩”。如今,群众、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民众的获得感、参与感与幸福感不断提升。“e龙岩”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入选全国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获得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并在全省推广。
“放管服”改革力度持续加大,重点领域改革也从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行政审批服务“龙岩标准”走在全国前列,不动产登记中心被评为全国百佳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示范窗口;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在全国首创“互联网+分级诊疗”模式并列入科技部惠民项目,长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龙岩在全国首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龙岩模式”……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是龙岩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最好注脚。
作为红色底蕴深厚的闽西,在创新之中注入红色基因。近年来,龙岩大力传承“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持续打造“红土先锋”“红土清风”党建品牌,党员e家、在职党员进社区、红色幸福小区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古田干部学院列入中组部第二批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此外,探索形成作风建设的“闽西实践”,开展的公款存储“潜规则”治理获得首届中国廉洁创新奖。
石锣鼓湿地公园 福建日报通讯员 郑献兴 摄
天马山 福建日报通讯员 郑献兴 摄
生态建设
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
山脉绵延,树绿水清。来到龙岩,你一定会沉醉于清新的空气,陶醉于漫山的翠绿。
绿色是龙岩的发展底色。龙岩的森林覆盖率78.9%,长期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长期保持98%以上;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0.4℃;是福建三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之一……来自龙岩的生态名片,数不胜数。
但上世纪的长汀县,“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却是真实写照。作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和流失的水土一起到来的,是当地恶化的生态、贫困的现实。1983年,省委、省政府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为全省的试点。2001年10月,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视察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效后作出批示:“再干八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治理的脚步从未停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长汀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31.5%下降至2018年的7.95%,形成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生态好、百姓富,长汀县从此顺利摘掉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
守住绿色,更要让改革赋能。2001年12月30日,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村民领到全国第一本林权证,“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调动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此后,武平县林改“惠林卡”林业金融创新经验被作为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第一批成果向全国推广,武平县也实现由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到福建省“县域经济十佳县”的华丽转身。
向着生态文明发展之路,龙岩一路高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高度肯定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并要求在全国推广。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龙岩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走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而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治理发展进程中,闽西人民也在绿色发展中切实感受到 “绿色生活”带来的美好。
与此同时,龙岩推动建立流域(汀江—韩江)生态补偿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境内九龙江、汀江、闽江水质100%达标,全面消除劣五类水质小流域;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此外,龙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典型,漳平、上杭、连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3个镇(村)获得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137个村入选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文化与生态相得益彰,大美闽西焕发新的光彩。
70年峥嵘岁月,老区已是旧貌换新颜。站在新起点之上,龙岩继续保持昂扬斗志,激发红色新动能,建设绿色新龙岩,奋力谱写新时代建设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