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日报特刊•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 美丽家园
2019-09-27 10:58:4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让木兰溪实现了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的华丽转身,成为助力当地经济腾飞的“发展之河”。林辉 蔡昊 摄 木兰溪畔 安居乐业 东南网9月27日(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 “地处木兰溪畔,时常面临洪涝灾害。如今,木兰溪防洪堤修到了村里,洪灾隐患基本消除了,不仅村庄变美了,还吸引客商前来投资。”近日,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圆头村驻村书记张锦煜说,村里先后平整了1300多亩沙地、荒地和溪床,租给利农集团,用于发展现代农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七八十万元,给农户每年每亩带来近千元租金。 木兰溪从“不设防”到“不用设防”,前后经历了近20年时间,凝结了几代人久久为功的心血。治理之后的木兰溪变害为利,给当地带来了良好效益,涉及经济、生态、民生、城建、交通等多个方面。 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蒲坂村地处木兰溪下游南洋平原,河道密集,地势低洼,在木兰溪“不设防”的年代,每逢台风天,就成为受灾区。1999年10月,莆田遭受超强台风袭击,蒲坂村再次受灾,洪水水位超过该村历史上最高纪录1米多,全村直接经济损失达2957万元。 时任蒲坂村党支部书记郑仁明回忆,台风过后,蒲坂村村民马上行动起来,营造新家园,保证受灾户人人有房住。与20年前相比,蒲坂村的村居环境也大变样,路面干净整洁。不久前,城乡污水管道埋到村里,将家家户户的污水统一收集处理。 水患没了,莆田启动城市沿溪跨溪、东拓南进,大幅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原来一些溪畔的农村地区,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繁华市区,崛起了商业和服务业。 “在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前,每到汛期,必定受淹。”莆田城厢区霞林街道肖厝社区党支部书记谢金坤说,拆迁户全部住进了肖厝佳园小区,由村委会下属的物业公司负责管理。眼下,集体固定资产超亿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下黄村与肖厝村隔荔园路相望,当年木兰溪要在村里截弯取直,需要拆除沿河房屋,村民二话不说,就腾出了祖宅、农田和果园,为防洪工程“让路”。“现在没有洪涝灾害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不用再靠天吃饭,可以出租房屋,或者经营店铺,还有一些企业前来投资建厂,人均年收入6万多元。”下黄村党支部宣传委员韩立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