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九土墩墓群:青铜文明曙光乍现 颠覆“福建先秦无史”
2020-03-09 10:07:1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世界遗产·文化】 福建日报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办 2020年第8期 青铜剑出土情况 文物名片 管九土墩墓群 浦城管九土墩墓群位于仙阳镇管九村,墓葬除在管九村西侧抢救发掘的33座土墩以外,其余保存尚好。土墩外形多数为馒头状,少数为覆斗状。平面呈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等。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福建博物院、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和浦城县博物馆联合在管九村西侧的相关地段对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33个土墩,计47座墓葬,其中一墩二墓的6墩、一墩多墓的1墩,其余为一墩一墓。墓葬形制可分为平地掩埋、长方形浅坑、带墓道竖穴土(岩)坑三个类型。共出土遗物280余件,其中原始瓷器67件,主要器形有豆、罐、尊、瓮、簋、盂、碟等;印纹陶器146件,主要有罐、簋、豆、尊、盅等;青铜器55件,以短剑、矛为主,还有戈、锛、匕首、刮刀、镞及尊、盘、盅形器等;此外还有玉管饰和石器各7件。 参考碳十四测年数据,这批土墩墓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夏商时期,均出土黑衣陶器和软陶器;第二、三期分别为西周和春秋时期,其中部分墓葬呈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过渡状态。2013年,管九土墩墓群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将来能在闽北和闽南的某地发现城址遗迹,那么城址和土墩墓这类贵族墓葬相互印证,福建青铜文明的曙光将真实再现,那就是重新认识福建文明史的突破。 前世传奇 印纹硬陶·原始瓷·青铜器 讲述人 陈兆善(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浦城管九土墩墓群,是福建首次发现的土墩墓群,填补了中国东南地区土墩墓分布区域的空白,其年代约在夏商、西周至春秋阶段,填补了福建地区该阶段考古学序列的缺环,因此位列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管九土墩墓的发掘,再次让人惊艳。它在福建属于首次发现,填补了福建土墩墓分布区域的空白。断代表明其年代始于夏商,止于春秋,学术意义巨大,填补了福建地区该阶段考古学序列的缺环,因此位列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土墩墓是南方一种独有的埋葬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发现,但长期无人认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南京博物院在苏南地区考古中发现它是一种特殊的葬俗,根据墓葬形态、结构而定名之“苏南土墩墓”,后学术界泛称“土墩墓”。 上世纪80年代起,安徽、浙江等地也有陆续发现,形成了一个包含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广泛分布的巨大文化圈。有人认为在广东、广西也发现相似遗存,甚至认为日本、韩国的坟丘墓也可算在这一文化圈中。 随着发现越多,讨论越热烈,争议也越大。不过,土墩墓流行于江南,以地上掩埋、封土成墩为特征,以随葬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为特色的古墓遗存,一般认为其下限止于战国前期。 土墩墓的墓主人身份如何,在苏南发现的一些大型墓已有结果,有些已明确了属于吴王的墓葬(如吴王余眜),大部分还是未知数。从结构和规模看,大体推测应是贵族阶层所拥有,平民百姓还不能享用。 这种葬式源自哪里,至今成谜。不过,土墩墓的流向相对比较清楚。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值得重视,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坟丘起源的一种特殊例证,一路北传中原,影响了汉代贵族和王陵大型封土的形成,打破了中原墓葬“不封不树”的传统;另一种观点几乎可以确定,那就是直接影响汉代越文化墓葬形式,包括闽越墓葬。比如,浙江和福建汉代埋葬中墓底普遍铺设河卵石棺床、墓内有棺椁、地表有封土堆做法,随葬品有印纹硬陶、原始青瓷,无疑是土墩墓的传统,证据比较有力。汉代的这种葬式很可能就是韩国坟丘的来源。 2005年—2006年浦城土墩墓的发掘收获是极其丰富的,为闽北先秦考古学文化的传承关系提供了可贵的佐证,反映出先秦时期闽北文化的繁荣,其价值和意义重大,可供研究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比如以几何形拍印图案为特征的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闽北印纹陶起源于牛鼻山文化,陶质较软,至商代中晚期印纹陶处于鼎盛时期,拍印纹样繁多而工整,前后演变脉络清晰。印纹陶器形态圜底器、三足器仍继续流行,圈足器和平底器趋多,装饰纹样常见席纹、方格纹、菱形纹,拍印作风趋向大方而严谨。 与此同时,原始瓷器已经盛行,在闽北以往考古发现的光泽杨山墓葬、建瓯黄窠山遗址、建阳山林仔遗址等,都有这类相同或相似器物的存在,说明闽北这些地方已形成共同文化类型。归纳其物质文化上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共同拥有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器和青铜器三大类。其中,原始青瓷和青铜器所见与江南土墩墓相似。 管九土墩墓青铜器的发现,是福建省一次性发现数量最多的铜器群,兵器居多,以短剑、矛为主。10件造型精美的越式青铜剑,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一把青铜剑至今锋利,剑茎两侧铸有扉耳,无剑格,剑首为喇叭形中空,与浙江长兴、瓯海杨府山和安徽屯溪出土青铜剑形制相似。 浦城土墩墓形式、结构及出土文物都与江南地区同期文化所见大同小异,真实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福建与域外文化越来越多的交流与融合,说大点,是福建向中华民族大家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有些问题至今没能给出答案。比如,如果同属一种文化,浦城土墩墓年代上限早于江浙土墩墓,江南土墩墓是否由此传入?吴越地区基本是一墩一墓,浦城有一墩两墓、一墩多墓的现象,原因在哪?均不得而知。 浦城土墩墓的发现为福建学术界的研究带来重大课题。拿青铜器来说,有史以来,整个福建发现先秦青铜器数量不多,但发现地点颇多,闽北的政和、光泽、武夷山、建瓯、建阳等多个县市都有零星发现,多于福建其他地区。比如建瓯曾发现青铜大铙和青铜甬钟,再次表明闽北文化走在福建的前列。前些年,武夷山曾发掘过一座墓底有河卵石铺设的墓葬,发掘者认为属土墩墓,预示着闽北确实存在较大范围区域分布土墩墓的可能。 土墩墓数量如此之多,意味着已有相当的贵族阶层存在,像土墩墓这样的规模,工程浩大,需要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布列于小山之巅,以一个阶级居高临下的身份依江望川,这些墓主人是谁,他们居住生活的地点在哪,遗址规模有多大,面貌怎样,迄今还未发现这样的遗址。 从先秦典籍《周礼》中有关“七闽”的记载来看,当时“七闽”方国可能已经存在,甚至有若干处,包括闽南“浮滨文化”圈也非常发达。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大胆推测,青铜时代福建境内在闽北和闽南具备了产生王国的条件,如果将来能在闽北和闽南的某地发现城址遗迹,那么城址和土墩墓这类贵族墓葬相互印证,福建青铜文明的曙光将真实再现,那就是重新认识福建文明史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