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管九土墩墓群:青铜文明曙光乍现 颠覆“福建先秦无史”
2020-03-09 10:07:1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如果将来能在闽北和闽南的某地发现城址遗迹,那么城址和土墩墓这类贵族墓葬相互印证,福建青铜文明的曙光将真实再现,那就是重新认识福建文明史的突破。
印纹陶 专家点评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楠: 从宏观上考察,中国古代封土或坟丘的起源发展,与江南地区土墩墓可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墓上封土的习俗早在夏商之际的江南地区就已经存在,然后出现于豫皖两省的江淮之间,大约在春秋中晚期以后扩展到南方其他地区和北方中原一带,进而延续到汉代及其以后广大地区的墓葬遗存。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付琳博士: 土墩墓中所见的器物祭祀遗存一般都出现在丧葬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环节,而且在土墩内摆放祭祀器物或挖掘祭坑的空间位置也存在一定规律可循。江南地区土墩墓中常见四类器物祭祀遗存形式,即“墓下祭祀”遗存、“墓前祭祀”遗存、“墩上祭祀”遗存和“墩脚祭祀”遗存。土墩墓中的“墓下建筑”遗存、人骨祭坑和燎祭遗存等可能与丧葬祭祀活动相关。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谷建祥: 江南地区大型土墩墓的形制演变与中国先秦史的发展息息相关。西周初年,江南上层社会虽已受到了西周文化的影响,但从葬制上看,主要仍以土著文化为中心,没有摆脱“平地起封”这一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而来的土墩墓的葬式。其“一墩一墓”的规格和“石床”的出现大概只是本地社会中阶级分化的体现,而非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所致。这种分化,标明新的阶级的产生和意识形态上的独立,新的阶级已成为当地先进文化的代表。
|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