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葫芦山遗址:半部闽北史前陶瓷发展史
2020-03-16 10:32: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葫芦山遗址是福建目前已查明的发掘面积较大、保存较好、文化堆积较厚、遗存丰富多样的一处古文化遗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聚落性质以及生业模式等多个方面,在福建史前考古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形态繁多、用途各异的陶器 专家点评 美国丹佛美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焦天龙: 葫芦山陶窑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突破,为研究夏商时期的陶器烧造技术和产地提供了重要材料。以往广泛分布于闽江上游和浙江西南山地的此类遗存被称为“马岭类型”。由于葫芦山是发掘时间最早,同时也是发掘规模最大之一的遗址,取得的材料在这类遗址中是较丰富的,我们建议将其统一称为“葫芦山文化”。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曹峻: 来自闽北浙南夏商时期文化的外来文化因素在太湖地区马桥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而作为葫芦山遗址主体遗存即第二期遗存所出土的施黑、赭衣陶及拍印几何印纹纹饰等,正是这类因素的代表。这充分说明两地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广泛交流。葫芦山遗址对于探索南方早期陶瓷烧造、原始瓷的起源与产地等中国陶瓷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突破性的资料。 厦门大学考古人类学实验中心主任葛威: 位于三省交界地带的葫芦山遗址,在保有土著文化因素的同时,广泛与周边各考古学文化交流学习,因而使得它在我国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南传过程中能够同时受益,掌握两种农业生产技术,其中稻作农业水平应稍高于粟作农业。虽然不能明确农业生产技术的准确来源,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闽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业生产交流活动与福建沿海的考古学文化关联不大,而更多的是与内陆山区的考古学文化的交流。 |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