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乌饭:畲文化浸润一碗清香

2020-03-26 09:26:4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从山野村落的寻常小吃到大雅之堂的特色佳肴,从家庭小作坊发展到企业化经营,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这种富有畲族特色的小吃正在重焕生机,续写新的传奇。


草袋乌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黑亮晶香,味美健康

“乌饭制作流程易懂,但不容易掌握诀窍。”吴立强介绍说,乌饭的精加工要求黑、亮、晶、香四个标准,每个环节都很讲究。比如,乌稔树叶应在早上无露水时采摘,采下的叶片应松散放在篮中,不能挤压,避免发热。因为叶子一旦发热,各种元素含量就会下降。此外,采摘超过10小时的叶子不可再用。

“乌饭除了好吃,还有养生的功效。”吴立强说,乌稔树叶也称南烛叶,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载,“南烛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利肠胃,补骨髓,久服,固精驻颜,轻身明目,变白却老”。

因为“养在深山人未识”,有人误会乌饭使用染色剂,吴立强因此吃过不少闭门羹。为让顾客放心食用,2005年,他委托福建省农科院对乌饭做了营养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乌饭是食疗两用的健康食品。

对畲族乌饭的坚守,吴立强靠的是一份初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他传承人也在寻求创新,希望将民族特色美食发扬开来。

干净明亮的车间里,有标准化的食品生产布局和现代化加工设备……日前,记者来到蕉城区山哈乌饭公司,发现乌饭的生产制作已经脱胎换骨。

“为了让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仅申请‘QS’认证一项,我们就用了一年半时间。”公司负责人蓝进良感慨地说,少数民族传统食品生产获得“QS”认证以前没有先例,他们下了决心,无论多艰难,都要拿到它。

“没有标准,那就立个标准!”2014年5月,“山哈”获得全国首个乌饭“QS”认证,乌饭技艺的推广传承翻开了新的一页。通过企业规范化生产,宁德畲族乌饭的制作告别了传统“作坊式”加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

创新,乌饭呈现更多元

吃是文化,也是艺术。吴立强50多年的坚守,让乌饭走出大山,赢得“福建金牌老字号”等一系列荣誉。蓝进良的介入,则让这道传统美食又增加了新的元素。

“创新是非遗技艺的出路,乌饭同理。”蓝进良意识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饮食文化受到快餐文化的挑战,乌饭是畲族群众过节的传统食品,但对其他消费者来说,并没有这种习惯,如何让更多人接受乌饭?

“我认为,要先立足市场,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才能传承下去。”为满足不同人的口味,蓝进良不断创新“吃法”,开发出乌米粽及各种口味的手抓乌米饭、五米汉堡、竹筒乌饭等新品,吸引更多人品尝。

若要走得更远,则还需将畲族文化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让乌饭成为畲族文化的代言者。近年来,蓝进良积极参加各种旅游节、美食节、文博会、农产品推介会、“一村一品”展销会等活动,让畲族乌饭频频亮相,并通过加盟直营店的方式,让畲族非遗文化走出闽东、走向全国。

“不光要把乌饭卖出去,我们还打造了乌饭观光体验工厂,让游客体验乌饭加工制作过程,把传统手艺背后蕴藏的畲族文化一一展示在他们眼前。”蓝进良说,公司目前有1000亩乌稔树培育基地,下一步将引导村民在原产地进行乌稔树种植,催生全产业链发展。

“酒香也要勤吆喝,畲族乌饭的传播力度还远远不够,希望政府部门能给予更多支持,帮我们吆喝吆喝,打响闽东非遗的知名度。”蓝进良说。一碗乌饭的背后,是畲族文化和历史的积淀,他的心中已有新的规划。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