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漆箸:一双筷子的技艺创新与文化传承
2020-04-30 16:30:5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匠心打造, 筷子也能72变 张国天在“打底漆。”受访者供图 福州漆箸经过千年的传统和演变,目前种类繁多,多式多样。张国天随手拿起一双漆箸告诉记者, 漆箸看似简单,技法却很丰富,有凿、刻、划、描、嵌、绘等等,从毛坯到最后成品,需要经过选坯、拉漆、晾晒、印花等20多道工序。 “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要用匠心去打造,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张国天告诉记者,通常做一双普通的漆箸要15天,如果工艺再复杂一些,得花1个月以上。经过高温脱水的筷子毛胚要检出弯曲、尺寸误差的用料,再打底漆,以中国生漆调制出瓦灰,完整覆盖毛坯筷的孔隙。底漆经晾干后,直接覆上中国生漆,漆面晾干后,用水磨法磨光表面。 他表示“印花”是漆箸的一大特色,运用了脱胎漆的髹蚀技法,给普通筷子印上纹样装饰,可以表现各种题材的人物造型和山水美景,赋予筷子生命力。印花完的筷子还需要再上漆,用透明生漆覆膜,保护装饰纹样。 早期上漆以刷把涂抹,不但费工且容易出现厚薄不均,为此,张国天研发了一种“拉漆”装置,在槽型漆盒一侧配备特制橡胶片,筷子尖头插入沾上生漆之后退回,就可以完成工序。 张国天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一双双小小的筷子在图案、色彩、款式、造型、花色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别看筷子小小的,在工艺上有很多讲究。”张国天拿起一根六角筷说,这种造型的筷制作工艺比普通筷子复杂很多,纹落有立体感,拿起来也更有手感,同时有止滑功能。 他还先后研发了中华筷、传统筷、文化筷、工艺筷,礼品筷,还有便于携带的卫生便捷筷等数百种筷子。一款情侣筷,筷身涂绘喜庆的红漆,加上巧克力和鸳鸯筷架,包装精美,曾在情人节期间热卖。还有一款日式“指甲筷”,尾部斜切处形似指甲;与寿山石融合制作的“中华筷”,尾部则嵌着寿山石。 张国天在福州订立使用公筷(勺)的倡议书。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疫情发生后,张国天就着手制定公筷的生产标准,记者在刚生产出一批公筷上看到,筷子颜色做成绿色,体现环保,在筷子上印有“公筷”字样。张国天告诉记者,公筷的规格是长度26CM,以便顾客更好地区分,还根据每家餐饮企业的需求印上餐厅名字。 拟建博物馆,传播中国筷子文化 张国天在漆艺车间指导“拉漆”工序技术。 受访者供图 在张国天经营的天天筷厂里没有流水线,都是靠着老匠人用手工完成各道工序,工厂过去最高峰时有800多名工人,如今只有70多人。2007年,福州漆箸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项目保护单位设在张国天的工厂。于是他着手对核心技艺制定工序标准,抓紧培养后继人才,目前他培养出的徒弟有28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等全国不少地方。 天天筷子厂每年都会迎来不少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和DIY体验,张国天希望把筷子当成“教科书”融入到桌面教育上,并提出了“妈妈教我用筷子”的概念。他说,妈妈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在教孩子用筷子吃饭时,一双筷子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教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像筷子一样,团结友爱,还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人顶天立地。 “饭桌上可以教孩子很多东西,从小告诉他们一粒米就是一滴汗。桌上的美味,都是爸妈辛苦劳动得来,要懂得爱惜,学会勤劳。还可以教他们爱心和孝心,妈妈夹菜给孩子是爱心,孩子夹菜给爷爷奶奶是孝心。” 张国天说,筷子承载着我们的甜酸苦辣,努力的时候“粗茶淡饭“,成功的时候”山珍海味”。 在张国天看来,漆箸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与中国传统的礼仪风俗、宗教思想、民间艺术融为一体。“一双筷子,不仅是餐具,还是艺术品,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许多前人的智慧。”为了能留住筷子的文化记忆,张国天还利用去全国各地旅游、出差的机会,收藏各朝各代、各式各样的筷子和筷笼、筷盒,共计收藏了2000多件(套)作品。 张国天收藏的筷子,材质丰富多样。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在福州仓山区阳岐路的筷子陈列馆里,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筷子琳琅满目,按照材质与年代分门别类,材料有银、陶瓷、檀木、玉、牛骨、青铜、竹木、象牙、贝壳等,年代上有汉唐宋元明清的,有魏晋南北朝的,也有近现代的。 镇馆之宝是一双刀筷,盒子里面有削羊刀和一双筷子,“这是到西安出差时,在一家古玩店发现的,花了三年时间才收回来。”张国说,这双刀筷刚收回来时保存得还很好,盒子上美丽的花纹以及金丝都很鲜艳,但自己缺乏保存经验,现在刀筷已经被氧化,很可惜。 记者还看到一双象牙筷,头部有一个弧形的角度,看起来像毛笔。张国天告诉记者,古人吃饭被骨头卡住喉咙时,就会用这种筷子挑出喉咙里面的骨头。 “如果有需要,我愿意将藏品捐出去,让社会共享。”年过六旬的张国天最大的心愿是能建立一个真正的中国漆著博物馆,融入体验、教学等内容,全方位展现漆箸工艺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工艺流程等,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漆著,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筷子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