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牢记初心使命 铸就“洋林精神”

2020-09-03 07:47:50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牢记初心使命 铸就“洋林精神”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党组织团结带领党员干部职工科技兴林的生动实践

东南网9月3日讯(福建日报 闽组轩)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提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部署推进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强调要强化科技兴林,增加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提高林业发展整体素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福建省委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念、重大实践,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持之以恒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推进生态省建设。位于南平顺昌县和延平区境内的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就是我省科技兴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洋口国有林场坚持科研攻关,代代接续奋斗,在全国率先建立杉木无性系组培快繁和扦插育苗技术体系,打造“洋林”系列优质高产杉木品牌,建成我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成为“中国杉木育种的摇篮”。洋林人不仅在世界杉木育种领域树立了中国高度,使我国成为全球杉木育种水平达到第4代的3个国家之一,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服务奉献,谱写出百姓富、生态美的福建绿色方程,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洋林力量”,铸就了“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洋林精神”。

党委坚强领导、坚守初心,科研报国勇担当

党的召唤,就是冲锋的号角;党的召唤,就是前进的方向。上世纪50年代中期,老游击队员、地下党员魏长发等人响应省委“向荒山宣战、开发山区经济”的号召,开始打响向荒山野岭宣战的战斗。

建场初期,林场十分荒凉,条件十分艰苦。林场党组织带领全场上下,抱着“一颗红心一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信念,开展大建设、大会战。洋林人扛锄头、啃窝头、睡山头,以场为家,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只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原定五年消灭荒山、自给自足的任务。1958年,原场长伊树莲从北京领回了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在造林实践中,林场党组织意识到,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造好林,种苗是关键。建场伊始,林场就开展杉木良种选育,开创全国杉木良种选育先河。历届林场党委领导班子形成共识,“支持科研就是支持林场未来”。为解决育种技术短缺问题,在林场党组织积极推动下,林场60余年一直与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科研的需求,林场党组织创造条件全力支持,需要林地,场里优先安排;需要设备,经费优先保障;需要力量,人手优先配备。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木材市场萧条期,林场党组织仍坚决顶住压力,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硬是保住了6000多亩科研林。这片科研林现今已成为世界上杉木种质最齐全、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一片科研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60余年来,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场校合作累计开展的150多项科研项目中有28项先后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杉木第一代种子园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杉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林场培育的速生优良无性系“洋020”“洋061”被认定为国字号“林木良种”,占领杉木育种科研攻关成果的制高点。

杉木遗传改良研究,最终目标是良种推广与产业化应用。林场培育的第3代良种已实现对福建杉木造林的全面供应,有力推动福建森林覆盖率连年位居全国第一。不仅如此,“洋林”牌良种还从福建走向全国,目前已在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15个省区广泛种植。据测算,林场历年累计生产杉木良种4.9万公斤,提供杉木优良建园穗条105万根,培育杉木良种苗60亿株,由遗传增益产生的经济价值近千亿元,为全国杉木扩量提质增效作出重要贡献。

每年,世界各地参观考察的人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国外林业专家对这个大山深处的林业“科研高地”赞不绝口,感慨“洋口国有林场就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缩影”。

支部冲在一线、久久为功,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林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60余年来,林场党委坚持把建强支部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设立攻关党小组、划分党员责任区,以及开展支部联学联建、“达标创星”等,推动党的建设与杉木育种研究实践齐头并进,把每个党支部都打造成科技育种和育林的先锋队,让党建引领成为林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林场党委严格政治标准,坚持把党员技术骨干培养成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切实把优秀人才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当时的工区党支部带领以南京林业大学陈岳武教授为骨干的第一代杉木育种研究人员,常年扎根南山工区,投身杉木遗传改良研究。陈岳武教授与大家同住茅屋,吃野菜、钻山林、爬高树,踏遍我国南方广大杉木适生区,寻找野生和人工杉木优树,进行繁殖、培育、观测、试验。1985年陈教授因病去世后,工区党支部积极与南京林业大学原党委委员、副校长施季森教授对接,带领科研团队接续奋斗,曾经连续11个月泡在林场,其间还因山洪暴发,被困山中30多天,经历断粮等生死考验。即使这样,他们还是完成了800多个组合的杂交制种,为历年之最。

在困难面前,党支部就是要带着干部职工一起干。2001年,南山工区的杉木种子园丰产球果10万公斤。由于产量过大,工区晾晒面积有限,必须及时运回场部晾晒,以免腐烂。可是,通往场部的村道正硬化施工,交通受阻。接到任务后,当时的科研党支部组织年轻党员,轮流驾驶“柴三机”,沿着仅一车通行的狭窄山道,冒着危险,连续奋战4天完成抢运,确保来年育苗需求。为开拓杉木无性快繁新技术,第二党支部主动请缨,成立组培攻关党小组,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开展上万次反复对比实验,终于研究出具有知识产权的组培配方,建立8个杉木无性系组培技术体系,使林场成为国内首家杉木工厂化育苗单位,年产杉木组培苗突破1000万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量变到质变,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林场党组织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推动全体党员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注重做好党员传帮带工作,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培育打造能战斗、能吃苦的4代科研团队,7位党员技术骨干成长为政治坚定、业务突出、勇于担当的场党委领导,党员数从建场之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96人。参与林场科研的人员中,2人被国家人事主管部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多人成为林业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林场“土生土长”职工中,6人被评为教授级高工,28人被评为高级工程师,确保了杉木育种事业薪火相传。

党员模范带动、赤诚奉献,大山深处写人生

“造林绿化抢先干,科技兴林顶头上。”一批又一批意气风发的党员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走进大山,迎着困难上、对着困难干,艰苦创业,把人生和事业扎根在茫茫林海,在几十年的默默奉献中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老党员李寿茂,自1970年走出校门就进了林场,35年如一日,将青春汗水悉数奉献给了绿色生态事业。刚到林场没有住的地方,他用几块石头、几张木板垒起一张床,与鸡鸭为伴,与猪狗为邻,虽条件简陋,他却睡得香甜;结婚时没有婚房,两面土墙几根毛竹,盖上塑料布,就成了夫妻俩的小天堂。白天劈山造林、垒土打墙,夜里挑灯夜读、学习知识。他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奖,成长为林场第一个教授级高工。

老党员郭厥广每次上山都主动在前开路,细心地扫露水、扫蜘蛛网、劈杂草,为跟在后面的同事开出一条好走的路,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扫露水的阿广”。他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为狠抓造林质量,土洋结合,自制了铁框,来验收挖穴质量,碰到这个“铁框框”,质量不合格的,根本没有什么情面可讲。

老党员吴昌强,为了达成父亲“为祖国发展继续‘战斗’”的遗愿,瞄准了林场生产科研组,下定决心跟随陈岳武教授学习“嫁接”技术,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自学成才,成为业内公认的“嫁接能手”。

党员薛义和夫妻俩为了不耽误上山工作,只能在书桌抽屉开几个透气孔,把还在哺乳期的孩子喂饱后放在抽屉里,每次回家听到孩子哭声,都心疼得掉眼泪,“抽屉养儿”也成为几代洋林人舍小家顾大家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洋口林场,类似这样的党员干部比比皆是,在老一辈影响带动下,新一代党员正茁壮成长,他们立足岗位,潜心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党员的默默奉献,才使得林场科学育种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真正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绿色发展优势。

党员模范作用深深地影响了林场职工。刘大玲1970年从大学毕业后就到林场,从事杉木育种工作。她跟着科研组的同事,风雨无阻、四季不停,上山找树,爬树授粉,摘果剪穗……有人劝她:你是女同志,可以争取留在场部干点轻松的事。她婉言谢绝。结婚未满周年,同在科研组的丈夫不幸离开人世,留下一个遗腹女。林场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研究决定让她回江西老家的林科所工作。但她最终选择留在福建,直到退休,一直服务种苗事业。不仅如此,她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大林,以此鞭策自己为心爱的林业事业奋斗终生。

多年来,林场党组织向周边村及新疆昌吉州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或科技特派员。他们手把手将林农培训成“林业专家”,吸引林农把低效的果园、养殖场改造为杉木良种林,平均提升经济效益约40%。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各支部成立的党员先锋岗,一边加强对野生动物巡护监测,加大宣传禁止捕食野生动物,一边通过线上线下技术指导,帮助林农育苗1860万株,得到广泛的好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