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黄进泉的“蒸笼”岁月

2020-11-11 08:17:5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作者:金晶晶 蔡意 黄汉业
柴火灶的袅袅炊烟、蒸笼的淡淡木香、红团的丝丝甜味,在莆田人心中是一种特殊的“意味”和遥远的乡愁。

寻味 回望历史记住乡愁

小朋友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开花馒头。东南网记者蔡意 摄

“现在经常有久居外地的本地人,经过多方打听,来我这儿买蒸笼。”黄进泉说,他们带着蒸笼去外地,思乡的时候,就蒸上一些馒头,便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家乡味道。

为何莆田人即使远赴他乡,仍然不忘带上蒸笼?黄进泉介绍,制作蒸笼的柳杉吸水性较好,蒸出来的馒头、包子皮软而干,而铝、不锈钢制蒸笼蒸出来的皮面都是湿的,影响口感。但柳杉独特的木质香味能持续散发几十年,其所蒸的食品带着淡淡的清香,别有风味,那便是乡愁的味道。

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戚继光奉命从浙江率师援闽抗倭,取得“林墩大捷”。当时忠门东埔、度下有卷炊工匠,用自制的蒸笼,在涵江一带“炊米糕”,卖“炊包”,听到戚家军在林墩歼灭倭贼,就把炊好的米糕、菜包、肉包、“宝糕”,挑去慰劳戚家军。据说,戚家军很爱吃炊糕和炊包,但因蒸笼炊具太小,官兵人多,供应不及。戚继光就叫军中的能工巧匠,帮助忠门人,改造蒸笼炊具。这些忠门人,学会了制作多层蒸笼炊具,回家后,便传艺兄弟、甥侄和乡亲们,一代传一代。经过不断实践和改造,制作忠门蒸笼的人越来越多,生产的品种也逐渐增加。于是,蒸笼制作工艺一直沿续至今,成为北岸地区手工工艺的一大特色,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蒸笼蒸煮的开花馒头。东南网记者江瑞鑫 摄

美食承载记忆,味道留住乡愁。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蒸笼蒸煮出来的食物,依然是莆田人萦绕心间的家乡味道。

据了解,在改良之前的蒸笼多用竹子制作,不但没有香味,材质易蛀虫,而且宽度受限制,无法制作需要用于蒸佛跳墙、大馒头等食物的蒸笼。

邻居黄清荣说:“吃上一口馒头,我们就能辨别出是否是忠门蒸笼蒸出的,有些人甚至能从馒头形状分辨出。”蒸笼直接关系到蒸煮食物的品质,好的蒸笼不仅保持了馒头、红团等食物原有的甜味,还能留下一股淡淡的木香。

传艺 播撒种子落地生根

提起开设展览馆,黄进泉滔滔不绝。东南网记者江瑞鑫 摄

如今,传艺,成了黄进泉心头的一块疙瘩。“手工制作蒸笼,费时费力,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愿学。”他说,时过境迁,他熟识的一些手艺人也不再操刀了。

今年6月13日,莆田市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暨“莆田有礼”非遗购物节,黄进泉作为蒸笼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我每年至少参加两次这种活动,通过微薄的努力宣传这项祖辈传下来的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蒸笼制作技艺,不让它在时间长河中渐渐消失。”

“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重视蒸笼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组织集中免费培训,延伸产业链,创新制作小竹编等文创产品。”黄进泉说,他计划开设一个有关蒸笼的展览馆,免费对社会开放,却因没有场地一直无法实现。

去年,北岸文化部门定期举办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研学等活动,旨在让青少年零距离感受蒸笼制作技艺的魅力,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推动这项传统技艺“落地生根”。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蒸笼制作技艺?北岸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蒸笼是每一个忠门人的家乡记忆,北岸将制订五年保护计划,邀请文化民俗专家指导开展对蒸笼制作技艺的资料搜集,建立健全项目档案,让蒸笼制作技艺以全新的姿态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