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宁德蕉城区人民法院:靠前解决纠纷 源头化解矛盾

2020-11-12 08:24:49 作者:单志强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1月12日(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谢雨虹)“以往,客户还不上贷款,我们都是走诉讼程序,到案件执行完毕往往要一两年时间,耗时费力。现在通过诉前调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拿到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司法确认裁定书,太方便了。”11月9日,签订完一份调解协议书,宁德市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蔡小浩深切感受到诉前调解带来的好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指示要求,今年以来,宁德蕉城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新格局,推动诉源减量、质效提升。

“通过开展诉前调解,将大量小额金融纠纷解决在诉讼前端,既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又为金融机构缩短诉讼周期、降低风险,同时也减轻一线员额法官的办案压力,省时省力又省钱,一举多得。”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法院院长张海光说。

金融解纷有平台,普惠贷款添底气

宁德市系国务院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之一,由于普惠金融业务多为无抵押贷款,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人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导致金融借款纠纷频发。

今年7月,蕉城区法院联合宁德市农商银行设立了宁德市首家小额金融纠纷调处中心,并设联络点,指派员额法官对接指导调解工作。

“通过特邀调解员诉前对金融纠纷的调处,引导金融机构做出减免罚息、复利及分期偿贷等让利,缓解借款人还贷压力,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努力让金融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立案庭庭长陈细松说。

宁德三都澳海域的养殖户林海(化名),就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

作为全家唯一的劳动力,前几年,林海靠打零工养活一家5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龙须菜生长周期短,一个月左右就能收一茬,只要养殖顺利,一两年就可以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有了创业的想法,林海于2017年4月11日在宁德农商银行成功申请到一笔7万元的普惠金融贷款,带领全家开始养殖龙须菜。

受疫情影响,林海经营遇到困难,导致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宁德农商银行多次催讨未果,将他起诉到蕉城区法院。

蕉城区法院诉非联动中心根据诉前调解工作规则,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将此案分流至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委派特邀调解员黄玉康开展诉前调解工作。

“眼下实在是拿不出这笔钱。”在小额金融纠纷调处中心,调解刚开始,林海便诉起苦来。

“考虑到林海家中的经济状况,我们与宁德农商银行协商让其分期偿还贷款,并减免逾期的违约金。”调解过程中,黄玉康还通过释法说理,让林海认识到不按时还款、贷款久拖不还的法律后果。

当天,在黄玉康居中调和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林海在调解协议书上按下指印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纠纷得以圆满化解,林海一家避免了因讼返贫。

司法为民搭好桥,百姓走稳致富路

有了司法保驾护航,普惠金融贷款如虎添翼,可以更好地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难题。

“感谢调解员耐心听我诉苦,将心比心地帮我们调解,这下终于缓过劲儿来,可以继续专心搞养殖了。”指着自家海面上随波荡漾的龙须菜,林海兴奋地说。

“林海每月都能够按照调解协议约定正常还款,未存在逾期情况。”蔡小浩说,“通过达成分期还款调解协议,既保障了银行贷款资金的回笼,也给了林海缓气生存的空间,实现了双方共赢。”

针对宁德地方特色金融产品,蕉城区法院积极融入脱贫攻坚大局,联手宁德农商银行创新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辖区金融纠纷及时高效化解,保障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司法助力精准扶贫的“蕉城模式”在闽东大地落地生根。

“靠前解决纠纷 源头化解矛盾”的诉非联动工作机制,助力金融扶贫取得扎实成效。去年整年,蕉城区法院仅在诉中调解金融纠纷案件29件,且均是分期付款;今年推行诉非联动工作机制后,截至10月31日,蕉城区法院诉前成功化解小额金融纠纷已达278件,其中借款人在调解中当场付清贷款58笔,银行一次性收回贷款187万余元。

“蕉城区人民法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拓展涉金融案件诉源治理,努力为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谈及下一阶段工作,张海光信心满满。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