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文旅产业危中寻机
2020-12-06 08:17:4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作者:潘抒捷本届文博会,鼓浪屿特别策划了“时间之岛,世遗之光——鼓浪屿文旅IP主题展”,集中展示世遗文化与鼓浪屿生活方式。图为游客在展区前拍照留念。福建日报记者施辰静 摄 东南网12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近年来,不少地方和企业以文旅融合推动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链转变,但文旅产业发展仍存在商业模式单一、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尤其在疫情影响之下更显突出。如何应对?4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文博会文博大讲堂召开“2020海峡两岸文旅IP大会”和“AR赋能数字文旅之城”两场主旨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差异化、数字赋能等展开探讨。 行业问题突显 疫情来袭,文旅产业首当其冲。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共有339家主题公园、1736家游乐园、327家水上乐园和89家动物园关闭,全国景区和主题公园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0%。 “今年7月,跨省旅游全面恢复,国内旅游业在三季度按下了重启键,但疫情造成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现代旅游产业IP业态研究专家马岚在会上说,为从疫情冲击中恢复,不少企业通过出售资产减轻负债求生。比如,三特索道出售梵净山景区股权,太阳马戏完成与有担保贷方的出售交易以解除破产警报。 厦门文旅产业同样受到疫情影响。当地旅行社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春节假期期间,全市旅行社共有超7200个旅游团队13.8万多人取消了出游行程计划。除旅行社外,景区、电影院、娱乐、住宿餐饮等行业企业营收普遍下降,人力与租金成本压力较大。 事实上,疫情不是唯一的危机,而是照出文旅产业其他问题的一面镜子。 商业模式单一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过去,不少行业企业停留在“圈山圈水收门票,人山人海吃红利”,盈利模式以实地游为主。马岚说,文旅项目属重资产,投入大、周期长,商业模式单一导致抗风险能力弱,一旦人员流动受限,影响巨大。 同质化是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表示,如今旅游市场跟风严重,文创产品停留在冰箱贴、钥匙扣等形态,同质化趋势已经引起审美疲劳。 差异化寻新机 “疫情带给文旅产业损失,同时带来孕育增量市场的机遇。”马岚从消费的角度谈文旅产业的发展之机时提到,微度假与夜经济消费动力强劲,截至目前,高星酒店成交量近300万间夜,航司“随心飞”商品售出超100万件,飞猪夜玩类商品同比上涨20%。 微度假、康养游,这是厦门的一个优势。早在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初期,厦门文旅部门就围绕“春暖花开·康来厦门”主题,突出包装康养休闲产品,按照“先市内,后省内,再全国”步骤,提出“让厦门人先游厦门,让闽西南人先游闽西南”,组织全市旅行社、酒店宾馆、旅游景区等文旅企业推出“温泉+乡村休闲游”“民宿+酒店康养餐”等旅游新产品。 厦门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挖掘IP形成差异化。“游客时间有限,谁能做出差异化谁就能获得游客青睐。”宋洋洋一直关注鼓浪屿文旅IP开发项目,此前曾评价“爱在鼓浪屿”故事体验馆、虫洞书店、遇见鼓浪屿文化创意智能体验馆等项目小而美,认为打破常规、非线性的游览方式满足了游客感官体验,同时有助于他们更深一步了解在地文化。 当天,鼓浪屿作为本届文博会新文旅IP板块的重点参展方,特别策划“时间之岛,世遗之光——鼓浪屿文旅IP主题展”,同时启动鼓浪屿新文旅IP计划并发布鼓浪屿世遗文化生活卡,向生活卡持有者首次开放日光岩、菽庄花园等6大核心景点全年无限次畅玩,以及优先参与岛上文化活动。 “IP化的场景是鼓浪屿的新语言。”鼓浪屿世遗文化生活卡品牌IP运营官苏晓东说,生活卡将重塑新的空间叙事方法和鼓浪屿文化氛围,不是为每年1000万游客提供1次的旅游服务,而是只为1%的人提供每年365天的鼓浪屿文化生活服务。 善用数字赋能 文旅和科技融合,亦是与会嘉宾探讨的重点与热点。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介绍,疫情期间,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旅产业形成了异军突起和逆势上扬两个鲜明的特点,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纷纷推出云旅游项目,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众多5A景区开辟了线上浏览功能,一批VR文化旅游产品在网上传播。 “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进程,并呈现出线上化、智能化、云化的特征趋势。”中国移动福建公司总经理栾晓维说,数字赋能文旅产业,福建移动携手咪咕动漫在福州市中山社区打造5G+智慧街区的管理平台,以5G+360度的全景AR导览系统等,让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焕发新生。同时,为第33届中国金鸡奖提供5G全场景沉浸式直播盛宴,以5G+4K+VR+AR全景直播,打造了云上金鸡节。 “我们将在厦门建设一个云平台。”T.621国际标准产业联盟主席廖智勇说,5G+AR的成功实践,为数字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将推动文旅体验向更高质量升级。在他看来,打造沉浸式的文旅体验,除了平台,还需企业共同参与。 这也是与会嘉宾的共识。大家认为,文旅企业应该潜下心来做好内功,利用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在内容上实施“文化+”“旅游+”,推动文旅相关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增加文旅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