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三聚三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让爱不缺席
2021-02-18 10:24:5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全幸雅 徐文锦建宁县启航社工开展“我想要的中秋节”活动。(资料图片) 三明心力量社工在春节前夕入户慰问留守儿童。 福建日报通讯员 胡俊 摄 东南网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徐文锦 文/图)今年春节,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响应倡议,留在工作地过年。 “于留守儿童而言,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机会本就不多,春节又不能见到父母,肯定会失落。我们希望通过送礼物、陪伴等方式安慰他们,也让务工父母们在外安心过年。”三明市心力量社工组织负责人胡仁烨对本报记者说。 社工组织及时下沉,让春节父母“缺席”的留守儿童,感到爱“不缺席”,这得益于三明市探索创立的“三聚三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因何而建,如何运作,成效几何?春节前,记者实地探访了三明市多个学校、社工服务点、留守儿童家庭。 农村留守儿童,由谁守护? “妈妈,今天哥哥姐姐们来家里,给我带了很多礼物,还给我辅导功课。我在家里很好,您放心吧。”2月8日,沙县夏茂镇第二中心小学学生小吴在社工们的陪伴下,与在外经营小吃店的妈妈视频通话,孩子眼中,有泪光闪烁。 夏茂镇四周群山环绕,丘陵错落,是“国民美食”沙县小吃的发源地。全镇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在外经营沙县小吃店,使得部分家庭的孩子不得不留守家乡。有800多名学生的夏茂镇第二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数量超过200人。 在整个三明市,这个数字达1.21万。由于地处闽西北山区,农村地域广,劳动力输出数量大,全市留守儿童数量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可见,纾解留守儿童之困已成为三明市重大民生课题之一。 其实,“留守儿童”进入官方话语体系已15年。早在2006年,12个中央部门联合组建了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在此后的近十年间,团委、妇联、民政、教育等单位对留守儿童工作都有涉及。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并明确规定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部门职责:由民政部牵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而在《意见》出台前一年,三明市就以民政局为牵头部门,培育引导专业社会力量扎实开展服务,探索“三聚三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即:聚人力,实现关爱服务专业化;聚财力,实现购买服务规范化;聚需求,实现关爱保护精准化。 这一立足当地实际、先行先试的创新做法在福建省得到推广。去年12月15日,第二批23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名单在北京公布,三明市“三聚三化”精准关爱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案例,作为福建省唯一的案例入选。 人财兼备,关爱服务专业规范 2015年,成立之初,扬帆社工是典型的“三无”组织:没人、没钱、没项目。“整个组织只有3个人,启动资金少,组织规模小,专业程度低,要争取经费10万元以上的项目,比登天还难。”扬帆社工负责人陈梅桂强调,社工组织都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这意味着,若无外界援助,组织最终将难以为继。 扬帆社工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由于地处山区,社会资源相对沿海匮乏,三明市长期存在社工组织少、力量薄弱、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能力不强等问题。 转变始于2015年,三明市成立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提供信息咨询、项目策划、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资助、民间运作、民政管理、社会受益”的运营方式,帮助社工机构发展壮大。 “为解决社工机构、人员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孵化中心建立了社工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每年由民政、人社两个部门联合组织一期社会工作考前培训班和一期志愿者能力提高培训班。”三明民政局二级调研员余世科说。 困难救助、矛盾调处、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一场场系统化服务培训令社工们迅速成长。 “在中心孵化下,社工们逐渐习得了专业的服务技能与理念,扬帆社工也蜕变为架构清晰、分工明确的专业性社会组织,承接项目能力与日俱增。”陈梅桂说。 截至目前,中心先后入驻社会组织10家,培训社工和志愿者4000余人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65个,逐步提升了社工服务专业化水平。 有了组织提供服务,还要让政府“有钱购买服务”。 三明市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向上争取中央、省级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资金;另一方面,通过从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中调剂部分资金用于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保护购买服务,此外配合地方自筹、部门众筹等方式,为推动购买服务项目有效开展落实经费保障。 聚焦需求,关爱保护精准化 “她几乎不说话,也拒绝眼神交流,把头埋进胸口,双手握拳,食指不住地交叉打圈。”扬帆社工的顾芳至今还记得2019年底,第一次在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见到小玉时的场景。 小玉的父母离异,母亲在外务工,只有年迈的奶奶与她相依为命。得知情况后,顾芳很快将她列为留守(困境)儿童个案跟踪对象。 东新小学因地处原城乡接合部,有不少学生是留守(困境)儿童。 “中小学阶段是孩子培育健康心理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缺位、亲情陪伴缺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失落感等,以及社会认知度低、交流表达能力较低等行为障碍,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了迟到早退、厌学逃学、情绪失控等负面倾向。”东新小学副校长邓丽萍坦言,尽管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老师,却也存在人手少、帮扶基数大等掣肘,使留守(困境)儿童保护行动困难重重。 “这一老大难问题,在社工组织的帮助下得到初步纾解。”邓丽萍说。 2019年下学期,扬帆社工入驻东新小学,“一年多来,我们创新打造‘3·家·S’社工服务模式,‘3’即政府性平台、社工平台、学校平台三方联动,‘家’即以家庭教育为切入口,‘S’Social即链接社会各界力量,为各类农村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服务。”陈梅桂说,例如,得知小玉有绘画特长,扬帆社工为她链接绘画课资源,助她在发展兴趣中探索世界,感受快乐。 此外,扬帆社工还为重点留守(困境)儿童组织儿童成长小组和阅读分享小组。“社工们能在日常的小组活动、个案跟踪中,发现孩子们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策略。相处一年来,孩子们都亲切地喊我们‘哥哥姐姐’。”顾芳欣慰地说。 “那棵松树虽身处逆境,却毫无哀怨,以不屈的精神铸就另一道绮丽的风景……”期末放学后,东新小学的图书馆传出琅琅读书声。阅读分享小组的留守(困境)儿童正在社工“哥哥姐姐”的带领下,阅读绘本《遇点挫折算什么》。 小玉也是阅读分享小组的成员之一。尽管声量较小,稍显腼腆,但她已能够直接回答社工的提问,与同学们自然互动。 “于孩子而言,老师是长辈,而社工像朋友,面对朋友,他们更愿意卸下心防,主动倾诉。”东新小学校长李有构说。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温谋富表示,社工组织能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料与心理支持,并建立准确完善的服务对象信息库,构建事前发现、事后干预的工作机制,让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更具科学性、可持续性。“毋庸置疑,专业性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其他社会主体无法替代。” 沙县夏茂镇第二中心小学亲情关爱室里,孩子们在社工引导下与父母视频聊天。 扬帆社工在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区开展阅读分享小组活动。 关爱儿童成长,父母是第一责任人 “爸爸妈妈,吃饭了吗?”“那边冷不冷?”“最近餐馆生意好吗?”……1月12日下午,夏茂镇第二中心小学的儿童亲情关爱室内,孩子们正与父母视频“云见面”。 “常年与父母分隔两地,部分留守儿童在感情上已经与父母有了隔阂。”学校德育主任林沁负责照顾校内寄宿的70多名留守儿童,她告诉记者,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若儿时缺失,成年后情感淡漠、自我封闭、缺乏安全感的概率较高;反之,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则有利于儿童形成社会安全感和人际信任感。 “亲情关爱室,则在孩子和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亲密陪伴的缺位。”三明心力量社工负责人胡仁烨说,活动开展仅4个月,不少孩子就学会了主动给家长打视频电话,表达爱与关心。“这已是很大的转变。以前,电话往往以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简单交代结束,孩子们很少说话。” “交流中,我们发现父母们的监护责任意识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理念也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常鼓励他们多和孩子视频沟通,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胡仁烨表示,远在异乡的父母也是社工的重点工作对象。 当天,孩子们问得最多的,还是“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家”。面对孩子们真切的眼神、满怀期盼的话语,不少父母在视频中热泪盈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玉荣从事儿童福利与保护事业近30年,她认为,“关爱儿童成长,父母是第一责任人。首先要被父母爱,孩子才能学会爱人。只有重建亲子间的爱与信任,才能触及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问题的深层”。她建议,社会各界应“打出组合拳”,为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牵起情感沟通纽带。 当记者结束采访,走出夏茂镇第二中心小学时,“90后”教师林沁突然说:“其实,我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沉吟半晌,她正色道:“亲子关系能够在成年后部分弥补,但无法完全修复。我呼吁留守儿童的家长承担起监护义务,也呼吁社会各界为之创造条件,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的发生。”(文中未成年人均使用化名) 记者手记 加强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需家庭、政府、社会共担责任,良性互动,发挥合力。三明“三聚三化”模式纾解了留守儿童遇到的困难,然而,社会关怀的力量并不能完全弥合父母缺位留下的“伤疤”。破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需追本溯源,把减少留守儿童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结合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引导父母在家门口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政策,保障住房、社保、教育等各项福利,让父母有信心把孩子接到身边。 链接 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 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我省共有儿童790万多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4.8万,占儿童总数的6.1‰。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引导社会参与,着力构建一道坚固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网。 如,厦门市积极培育儿童服务类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关爱保护工作。2019年,全市购买与散居孤儿、困境和留守儿童相关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50个,资金总额1206万元,如思明区“困境青少年计划”项目、湖里区小红帽流动儿童保护项目、翔安区“三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同安区“暖心宅急送”和“以爱为桥、浔梦入厝”项目等,通过专业社工,根据困难和留守儿童的个体需求,开展个案服务,在提升居民自助能力、培育居民参与意识、改善亲子关系、增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莆田市“一网四化”构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评为首批18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之一,是福建省唯一入选项目,也是全国唯一以留守儿童关爱为主题的入选项目。 泉州市泉港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泉港家园义工协会、泉港区助老志愿服务协会等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走访摸底、慰问关爱系列活动。南安市民政局与南安市尚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立常态化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多形式开展“蓝天计划”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项目,建设社区“四点钟学校”。 相关政策 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整理 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把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作为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年,我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 201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办法》,明确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应当遵循儿童利益优先、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并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 2019年,省民政厅、教育厅、公安厅等10部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每个村(居)配备1名“儿童主任”,每个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备1名“儿童督导员”。提出从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基层队伍建设和社会力量参与三个方面入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提升关爱服务能力,形成儿童关爱工作合力,补齐儿童福利服务短板,让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020年,省民政厅、财政厅出台《政府购买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实施办法》,提出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人才,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提升基层儿童关爱服务规范化、精准化、专业化水平。 2020年,我省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儿童福利保障及关爱服务网络,每个设区市每年开展困境儿童结对帮扶不少于600人,力争到2023年困境儿童结对帮扶达到100%。(本报记者 潘园园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