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情暖山海间 奋进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纪实
www.fjsen.com 2021-03-30 07:55:36  兰锋 戴艳梅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同科技特派员、茶农亲切交流,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我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是在这里度过的。”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

情暖山海间 奋进正当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纪实

东南网3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兰锋 戴艳梅 周琳 严顺龙 林蔚 林宇熙)春风解花语,知是故人来。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带着对福建人民的深情厚意、带着对福建发展的殷切期望,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了曾经工作生活了17年半的福建大地。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十四五”规划刚刚审议通过,福建怎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实现开好局、起好步?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来,全省上下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赓续党的优良传统,奋进第二个百年?

这是一个温暖的时刻。四天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省委书记尹力、省长王宁等陪同下,深入绿色南平、如画三明、山水福州,走进青山绿水、来到群众中间、看望父老乡亲,说发展、谈未来,话家常、忆乡愁。

福建的巨大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生态保护、卫生健康、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改革深化、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看、认真听、反复问。他说,一路走来,感到八闽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令人很高兴。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仲春时节,九曲溪畔层峦叠翠、云海排空。

这里,拥有约210平方公里未受人类活动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是世界同纬度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

这里,拥有典型丹霞地貌的绝妙景观,保存着新石器时期古越族人留下的文化遗迹,是闻名中外的“朱子文化”和世界红茶及乌龙茶的发源地。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一张老照片,挂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走廊上,并不起眼。习近平总书记路过时停下了脚步。那是陡峭绝壁上的大红袍茶树。

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当年,大红袍母树一年采摘八两左右,人们拿小铜壶装着,视为宝贝。而如今,漫山遍野,碧海缀金。茶,成了武夷山千家万户的“宝”。

岁月如歌,深情如故。武夷山水,总书记牵挂在心。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福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时任代省长的习近平专门致信祝贺。此后,他又推动出台了武夷山“双世遗”保护的相关条例。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智慧管理平台综合运用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对公园“天地空”全方位、全天候监测管理,提升了生态保护能力。

总书记通过大屏幕察看浩渺的“绿色海洋”。黄腹角雉、眼镜蛇、黑熊、穿山甲,一度难觅踪迹,而今不时出现在巡护镜头里。

野生动物的保护情况怎样?游客流量如何合理调控?总书记听得认真,问得仔细。他说,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国家公园是什么“公园”?它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景旅游区,生态保护才是首要功能。这是人类社会保护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智慧方式之一,对平衡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有重要意义。

2016年6月,武夷山入列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既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组织,又是地处“双世遗”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入列绝非偶然。多山、多水、多绿的美丽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践行地。

早在2000年,他前瞻性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他说:“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随后,福建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他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就是一个生动案例。

习近平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2012年3月,习近平在京看望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时,殷切嘱咐:“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2014年,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提出,要让福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

谆谆叮嘱,殷殷期盼,在闽山闽水之间回响,汇聚出澎湃的“绿色合力”。

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率先建设生态省,从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歇。绿色,成为发展最亮的底色。

丹山碧水已然作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经过4年多的努力,武夷山国家公园圆满完成各项试点任务,为我国在集体林区、重点旅游区建立国家公园探索出样本。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走出智慧管理中心,总书记再次叮嘱,“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乘竹筏沿九曲溪顺流而下,仰观壁立万仞。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总书记深情寄语:“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武夷山水间,嫩绿的茶叶吮吸甘霖,尽情生长。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22日,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里,茶农们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忙着“压青”,把套种的油菜花埋到土里作为“绿肥”。

温暖的午后,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燕子窠。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向总书记介绍了他们团队的“生态栽培技术”:通过套种大豆、油菜花,既减少化肥使用、增加土壤肥力,又有效防治病虫害,带动茶农增收。

“技术是你们首创的吗?”总书记很感兴趣。“是的,这是我们独创的做法。”廖红回答。“好啊,你们把论文写在了田野大地上!”总书记十分高兴。

茶农们放下手中的活,围上前来,问总书记好。

“有多少亩茶山?”“一年收入有多少?”站在青翠茶树间,习近平总书记察看春茶长势,与茶农拉起家常,聊起了科技特派员制度。

时光在闽北山水间留下深深的印记。20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多次到南平田间地头调研,亲自倡导并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2002年8月,他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结合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和思考,提炼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工作基础”的农村工作思路。

2006年,科技部、人事部共同在南平召开试点工作会议,总结推广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创新实践。从此,把这项兴起于福建,“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制度推向全国。

2019年10月,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全中国都有‘科特派’。农村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叮嘱,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

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看着幸福洋溢的笑脸,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悠久,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

正如总书记所期望,如今福建茶产业春意盎然,一片绿叶带富一方百姓。到2020年,福建全省茶园面积336万亩、毛茶产量46万吨,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200亿元,居全国第一。茶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为广大百姓打开了致富之门。

乡亲们记忆犹新的是,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与茶“结缘”,留下了许多感人佳话:两赴厦门军营村,拨专款帮助购买制茶设备,与村民一起找致富路;在宁德重视茶产业转型发展,4次到坦洋村与村民谋划茶产业发展,《摆脱贫困》一书有8篇12处讲到茶叶;在南平调研,结交了“屡败屡战”的农民朋友,鼓励他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安心把茶叶种好……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对闽茶念念不忘: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将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等作为“国礼”赠送外宾;2020年10月广东潮州古城考察,同当地群众亲切交流,谈起福建喝工夫茶的场景……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们的心是永远贴在一起的。”这是当年习近平离任宁德时,在挂钩联系的坦洋村,与茶农们话别的场景。

这一天,这一幕,在这片奇秀甲东南的大山里,再次上演。

“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临行前,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大家,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福建茶农说,这次看山看茶,总书记走在草木间,也走进了大家的心田里。

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

“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武夷山隐屏峰下,九曲溪畔,坐落着古朴典雅的朱熹园。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沿着石径拾阶而上,幽幽鸟鸣声中,写着“武夷精舍”四个大字的石牌坊跃入眼帘。800多年前,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此创建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兴教传学,构建了理学体系,将儒家思想进一步传承创新。

为总书记做讲解的张建光,曾任武夷山市委书记、现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当年就与习近平总书记认识。

老朋友相见格外亲切。从书院创办与发展,朱熹生平、研究与教育情况,到朱子理学历史地位,张建光娓娓道来,总书记听得十分认真,不时交流。

在展厅墙上,展示着朱子民本思想语录,习近平总书记在此驻足。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这句古语,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就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

从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跨越近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新时代传承发扬朱子文化有何意义?张建光谈了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赓续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两岸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总书记听完,点头赞许。

感慨于一路见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说:“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他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正是在习近平推动下,1999年12月,朱熹园所在的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文化”部分与朱子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朱熹所作《九曲棹歌》中这样描绘。青山绿水、琅琅书声,朱子理学在这里播下思想的种子,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从山东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到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再到今天的朱熹园……对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总书记念兹在兹。

“从整个国家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正是这种自信心,使中华民族度过了近代史上许多内忧外患的危机,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在宁德工作时撰写的《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中,习近平分析道。

拥山面海的福建,文化多元绚丽、底蕴深厚。

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他倡导弘扬闽东之光,激发闽东人民蓬勃奋进的动力;他关心文艺团体生存发展,推动戏曲、歌舞、书画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他极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持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福建多元文化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和眼光正如朱熹园外的如黛远山,深邃而宽广。

1   2   3  



责任编辑:林雯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