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苏区海上游击队:驰骋海上的革命力量
2021-06-21 11:56:0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范陈春
1991年开拍的电视剧《海上游击队》剧照(资料照片) 勇敢掩护战友 主动牺牲自己 海上游击队对渔霸和反动势力恨之入骨,对乡亲们却关心备至。为了解决岛上渔民的生产生活难题,海上游击队多次派船到内地批发粮食和猪苗等,低价转手给群众或无偿奉送。对于来往西洋岛海域的商船,海上游击队则注意遵守红军的政策,保护合法商人的利益。由于爱憎分明,不少商家与柯成贵交朋友,并主动提供资助。 1935年2月,国民党纠集了87师、52师、海军陆战队等1万多人进攻连(江)罗(源)苏区。3月22日,连罗县委和闽东红军西南团被迫撤退到西洋岛。 反动派得知消息后,立即出动两架侦察机到西洋岛上空侦察,派“楚同”号、“通济”号等舰封锁海面,并配合国民党87师159旅517团和黄岐等地武装民团千余人,分数处登岛“围剿”。危急关头,柯成贵沉着冷静,一边指挥部队对敌作战,一边将撤退上岛的同志转移到凤门屿海边的一个秘密岩洞里去。 次日,柯成贵打扮成渔民给隐藏在岩洞里的西南团同志送食物,不料被敌人发现。为了不暴露隐蔽地点,他将船只朝相反方向驶去。敌人追来,将柯成贵押送至团部时,被渔霸认了出来,便被关了起来。 随后,柯成贵被敌人关押在福州国民党省保安司令部监狱。为了迫使柯成贵说出闽东苏区党组织和海上游击队的秘密,敌人百般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而柯成贵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后来,敌人以“抢劫军粮,通红有据”的罪名判处柯成贵死刑。 1935年5月1日,在福州鸡角弄刑场,柯成贵英勇就义,年仅27岁。柯成贵被捕牺牲后,游击队员们强忍悲痛,与国民党军队继续展开周旋,闽东红军海上游击独立营在林红俤的带领下,帮助红军西南团的同志从浮鹰岛安全转移,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 解放后,柯成贵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91年,我省专门拍摄了一部电视剧《海上游击队》,讲的就是这支英勇的队伍。后代亲属为追思和纪念柯成贵,于2009年在西洋岛择地建成“柯成贵烈士衣冠冢”。 记者手记 军民鱼水情深 海岛乡海上风力发电惠民利民。 范陈春 许明铭 摄 □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从怒杀渔霸,到返乡拉起队伍为乡亲打抱不平,柯成贵心里始终装着的是广大劳苦渔民,这一份初心在他成为共产党员后更是践行始终。”18日,霞浦县海岛乡党委书记叶林茂说。 海上游击队成立伊始,便严格要求队员不许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村民有困难,能帮则帮、应帮尽帮。为了解决岛上渔民的生产生活难题,海上游击队经常派船到内地批发粮食和猪苗等,低价转手或无偿奉送给群众,并在日常生活中接济有困难的渔民。“军爱民,民拥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海上游击队多次得到渔民们的帮助并化险为夷,海岛上一派军民融合鱼水情深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西洋岛有了驻守部队。在这片热土上,军民鱼水情深佳话频传——超半个世纪不间断为海军观通站跨海送菜的陈国同1993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海防8连“三排阿姨”郑瑞英2005年被评为全国拥军先进个人,40余载无私服务边防的“依姑”蒋玉珍2015年获得情系国防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着军民融合鱼水情深的新传奇。 海上游击队的光荣革命历史不仅让海岛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感染着众多党员干部群众。近年来,当地陆续投入资金,修建和完善了一批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遗存。大家通过开展“继承革命传统 弘扬闽东精神”主题党日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等,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不断汲取红色营养,坚定初心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