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今天,人民日报以“头版+两个整版”聚焦泉州成功申遗!

2021-07-26 16:08:11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7月26日

《人民日报》推出

“头版+两个整版”聚焦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福建省泉州市在推动

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的

活化利用方面的主要做法

进行了深入报道

↓↓↓

头版

image.png

泉州成功申遗

我国世遗总数达56处

《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26日 第01版)

7月25日,记者从正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介绍,这是本届大会我国唯一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其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泉州成功申遗后,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

15版(文化版)

image.png

15版刊发长篇通讯——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帆影四方聚 潮声万国商

(文化遗产赋彩生活)

《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26日 第15版)

image.png

图片从上至下为:

泉州安平桥东段。

泉州府文庙。

泉州六胜塔全貌。

泉州文兴码头。

核心阅读

泉州系列遗产完整呈现了10—14世纪在中国成功实践的海外贸易体系,见证了多元共荣的海洋商业传统。不断提升的遗产管理和展示水平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各地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共赢之路提供了良好借鉴。未来,泉州将建立常态长效遗产保护机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五十六项世界遗产。

为什么是泉州?

见证

共存包容的海洋商业传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其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世界遗产委员会依据《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所规定的标准Ⅳ,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表示,这一决定体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泉州作为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以及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杰出范例所具有的突出价值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泉州项目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同。

泉州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系金交椅山遗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说,22处遗址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功能、空间、社会、文化上的紧密关联,呈现出高度一体化的区域空间、经济、社会系统,呈现出包括制度保障、多元社群、城市结构、生产基地、运输网络、区域布局在内的关键特征。

傅晶说,泉州系列遗产完整地呈现了10—14世纪在中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成功实践的海外贸易体系,见证了这一体系在泉州积淀而成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该传统珍视民生福祉的促进、经济机遇的全民共享、跨行业跨区域的共同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共存包容。“泉州以生动的历史实证讲述了开放、互信、对话、融合的重要意义,为世界提供了有关地区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中国方案,也彰显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卓越努力。”傅晶说。

建设

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

据悉,国家文物局支持福建及泉州市不断推进泉州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环境整治等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有效提升了遗产管理和展示水平。同时与国际权威专业机构——古迹遗址理事会建立合作,提升申遗策略,完善技术路线,为申遗成功奠定了扎实工作基础,进而推动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各地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共赢之路提供了良好借鉴。

在规划保护方面,当地根据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划定了泉州系列遗产的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进行严格的管控,确立了在城市管理中优先服从遗产区划管控要求的总体原则。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说,我们把泉州古城整体纳入遗产缓冲区保护,按照“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态型修复、家园式共造”的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街巷环境提升、业态提升等综合保护整治项目,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致力于建设“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

在法律法规方面,《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作为泉州市获得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于2017年1月1日正式施行。2018年1月以来,当地又颁布实施《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目前正着手制定《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在协调机制方面,泉州成立了“跨区域、跨部门”的系列遗产协调管理领导小组,对于遗产保护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事项、重要内容均由市政府层面统筹讨论决策,确保各项管理措施都得以有效执行。

同时,泉州实施遗产保护“五纳入”制度,即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单位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县城、城区)和文明乡镇创建考评体系,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形成遗产保护的坚实屏障。建立近百人的遗产专家库,实施遗产专家咨询制度。加强专业人员配置,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人员有400余人,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以上的专业培训。健全联动执法机制,形成强有力的遗产司法保护、监察保护网络。

建立

常态长效的保护利用机制

位于泉州城西北约70公里的德化县的德化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其兴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

福建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栗建安说,德化窑始于晚唐,在宋元海洋贸易发展的背景下获得重大发展,窑址遍布全县。其中德化县城周边的窑址分布最为集中,已调查发现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29处。“德化窑烧制的大量产品满足了海外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对外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窑业技术。”栗建安说。

申遗成功后,如何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我们采取游客量、游客日承载量和瞬时承载量监测以及现场巡查、游客行为管控等措施,持续开展旅游管理,引导游客行为。”周真平说,各遗产点分别制定了旅游管理应急预案和疏导方案,保障遗产安全和游客安全,“我们正在完善建设全市遗产点统一的网上预约平台,保障游客体验。同时,我们还注重构建多种预防体系。”

目前,泉州系列遗产已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该体系根据遗产所处的城市、山地、沿海3种不同环境和木结构、石结构、土结构等不同性质,对遗产的保存现状、本体病害、自然及人为影响因素、遗产旅游等进行监测,为后续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此外,社会参与也显得尤为重要。当地按照“申遗惠民”的理念开展遗产周边环境整治,既优化遗产保存环境,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周真平说,泉州组织、支持开展传承活动,重视保护与遗产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群众通过活态传承更广泛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同时,推动遗产保护进村规民约、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千家万户,让遗产成为全社会的重要情感元素。

泉州市委书记王永礼表示,申遗的目的不仅在于取得荣誉,更在于保护与传承。泉州申遗成功不仅是自豪、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下一步,我们将建好常态长效机制,推进遗产项目保护立法,定好保护管理的专项规划,做好所有遗产点的监测和日常维护工作,使这些文化瑰宝能够活态保护好、活态传承好、有效利用好。”王永礼说,要广泛讲好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故事,让泉州百姓、中国人民、全世界能够感受到泉州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感受到文化遗产带来的文化之美、宜居之美、品质之美。

“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

16版(文化遗产版)

image.png

16版刊发由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副主席姜波同志

撰写的长篇文章——

古代中国航海文明的见证者

《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26日 第16版)

泉州港是古代中国人的航海遗产,是中华民族拥抱蔚蓝色海洋文明的历史见证。

2021年7月16日,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开幕。在众多项目中,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6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程,泉州作为牵头城市,启动多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8年,泉州以“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申报世界遗产,经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需补充材料。

经过更精细的考古发掘,以及对遗产价值的重新阐释、对申报项目的认真调整,此次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主题更加鲜明,价值阐述更加清晰完整,遗产点从原来的16处增加到22处,更加丰富,得到专业人士充分的认可。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项世界遗产具有怎样突出的价值呢?

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

就地理位置而言,泉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陆终于斯,海生于斯;季风吹拂,物产丰饶。正因如此,泉州人遣舶祈风向海而生,成为古代中国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港的航海图卷由此展开,磅礴发展乃至成为世界海港城市的杰出代表,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就城市规划与布局形态而言,泉州古城堪称海港城市的样板:港口选址于河海交汇之处,既得交通之便利又可避台风之侵扰;城市沿河而建,码头、街铺、市场、仓储依次分布;衙门、官舍、民居、番坊相间错落。不仅如此,泉州城还依托晋江水系和发达的陆路交通体系,形成了支撑港口贸易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瓷窑、茶园沿河而建,冶铁、纺织密集发展;城内有能工巧匠开设的手工业作坊,城外则成为商贾云集、番坊密布的市场贸易区。泉州城内外,金、银、铜、铁、锡器的加工一应俱全,乃至有“打铁街”“打锡街”之名沿用至今,“打铁街”一名甚至被泉州人带到了遥远的马六甲古城。

泉州作为古代中国航海文明的遗产地,全赖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态系统和融入泉州人血液的航海基因,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

历史上,由泉州港联袂出海的商船,航程远及于暹罗湾、爪哇海、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洋、波斯湾海域,创造了灿烂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在看似遥不可及的远洋绝域留下了美丽的帆影。

“市场上有堆积如山的香料、宝石、名贵木材、金银饰品等,即便地中海世界的香料中心亚历山大港,其香料贸易量尚不及泉州港的十分之一。”这是马可·波罗笔下的泉州港。

除了马可·波罗,还有另外两位可以比肩马可·波罗的大旅行家——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和中国的汪大渊,他们远涉重洋完成了从波斯湾到泉州的远航,汪大渊还往返航行了两次。两人分别留下了古典航海时代的不朽之作——《异境奇观》(中译本作《伊本·白图泰游记》)与《岛夷志略》。被誉为“东方航海传奇”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也在泉州留下了历史印记:在泉州灵山,至今屹立着“郑和行香碑”,记述了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开往波斯湾的史实。

海纳百川文明荟萃的神奇之地

泉州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承载了人类古典航海的历史记忆,也是“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海洋文化遗产。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评估中认为,泉州古港具有成为世界遗产所必需的“对全人类具有突出价值”。

在这座被刺桐树掩映的美丽海港,曾经接纳了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印度、锡兰乃至地中海世界的使者、商贩等。崇拜海神妈祖的“天后宫”、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印度教的“番佛寺”,还有源出波斯的摩尼寺、发端于叙利亚的景教寺以及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基督教堂,都曾耸立在刺桐城的天际之下,堪称天然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不同肤色、信仰和语言的族群,在泉州城内可以和谐共处,由此形成了典型的、富有文化多样性的城市遗产景观。

泉州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犹如敦煌之于陆上丝绸之路,叙述着人类美好交往的传说。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古代海港,除了中国的泉州、广州、宁波、扬州和登州港之外,国外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古港口,现在大多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或候选名单。在这些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中,泉州独具东方神韵,是集茶香古道、千年瓷都和丝绸之国于一体的东方大港,是海纳百川、文明荟萃的神奇之地。

复原古代海洋贸易的画卷

泉州是一座被后来者发现、被考古人“发掘”出来的世界遗产。

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顾颉刚、张星烺、陈万里等学者踏访泉州古城,掀开了研究泉州的序幕。1957年,在夏鼐等考古学家的建议下,泉州人吴文良根据自己的收集,整理出版了《泉州宗教石刻》,泉州在海外交通史上的重要价值开始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千年前那个有着世界影响的港口城市是多种要素合力的结果,比如政策保障、国家支持、社群活力、科技与人文的涵养等。这一切都需要在现在这座古今叠压的城市格局中去寻找、去拼图。

北宋时期在泉州设立的市舶司,是文献可确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早期海关机构,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其遗址现在已经被考古学家发现并确认。

避居泉州并曾积极参与海洋贸易的南宋皇族——南外宗正司,其衙署遗址也已经得到考古发掘证实。

特别要提及的是,曾经“瓷行天下”的德化窑、磁灶窑遗址经过考古发掘有很多的新发现,相关窑址持续时间长、文物标本齐备、技术链条清晰,是研究外销瓷的重要参考,已经得到妥善保护;它们连同新近发掘的安溪下草铺冶铁遗址等生产性设施,让泉州及其腹地的经济生态系统得到了生动展示。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的辛勤汗水,让千年古港的历史风貌得以清晰呈现。

作为海洋文明的窗口,泉州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影响力还可以从无数沉船的水下考古中得到生动展示。

1973年发现的泉州后渚沉船,年代约1277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海船(福船类型)之一。后渚古船的流线型船型设计和水密隔舱结构代表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杰出成就。水密隔舱技术是中国对世界航海的重大贡献。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开,形成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各个舱位,不仅增加了船体的强度,而且即使某一舱位触礁进水也不危及其他舱位,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体进行修复与堵漏就可使船只继续航行,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

这艘海船显然是满载而归,从其出水船货,仅香料一项,即可看出当年泉州港海洋贸易之繁盛:乳香、沉香、檀香、苏木、胡椒、龙涎香……香料之路上的产品应有尽有,完美展示了一张古代海洋贸易网络的历史画卷。

1987年发现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水下考古成果。这是一条从泉州港起航,计划前往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却不幸沉没于广东川岛海域的一艘远洋商船,其船体保存之完好、贸易物品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船上满载着从泉州上船的货物:陶瓷、铁器、丝绸、漆器、锡器、金银首饰、银锭钱币等等。有的船货上还写明了货主的姓氏,如陈、林、黄、李等,均属世居泉州的海商家族。《萍洲可谈》等文献所描述的商人在海船上瓜分空间、分占储物,“下以贮物,夜卧其上”的情形,恍若历历在目。

泉州是无数经典文本中予以赞美的“光明之城”,是以Zaitun(Zayton,刺桐)而闻名于世的东方大港。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的大小海船汇集在港口,期待着“风色既顺,一日千里”的远行;又或者,满载而归的航船刚刚靠岸入港,迎接它们的是无数新的梦想……

(作者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