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绿色金库”百年风华

2021-08-19 08:15: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赵锦飞
历经百年,王台“绿色金库”依然枝繁叶茂,书写着点绿成金的时代新篇章。

image.png

国务院嘉奖令

image.png

国务院“绿色金库”奖状

image.png

溪后村杉木丰产林 王世亮 摄

image.png

绿色金库航拍图观山海 摄

image.png

杉木王陈茂军 摄

东南网8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詹国兵)富屯溪自北向南奔流不息,来到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时,突然折了个90度大弯,自此向东流。一江碧水,茫茫群山,滋养出了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林海,诞生了闻名中外的“绿色金库”。

历经百年,王台“绿色金库”依然枝繁叶茂,书写着点绿成金的时代新篇章。

立秋刚过,前来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参观“绿色金库”的游客络绎不绝。“‘绿色金库’位于王台镇溪后村安槽下,是一片杉木丰产林。1919年春,由溪后村的3位青年农民用插条的方法栽植,至今已经过了102年……”导游清脆的声音悠扬入耳。

百年“绿色金库”名扬天下

闽江源头延平区是我国南方三大杉木产区之一,素有“森林之窗,本甲全闽”之誉。王台镇更是其中佼佼者。

“我们镇的‘绿色金库’是‘国字号’的。1958年12月,我们镇选派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会上,周恩来总理颁发奖状给王台镇,授予王台镇‘绿色金库’光荣称号。”溪后村党支部书记严国平自豪地说。

王台镇自古就有造林生财发家的风气,当地人添丁要造“添丁林”,陪嫁有“陪嫁林”,养老有“养老林”。因此,该镇种杉育林成风。1919年3月的一天,溪后村魏声韵、魏声传、魏乃扬3位青年农民,在安槽下用插条的方法造下200亩杉木林,由于这里地形好,常年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土壤湿润,雨水充沛,加上精耕细作,杉木长势良好。当时村里一个大地主看到后,看上了这片杉林的优良材质,用“买青苗”的方式从3位农民手中买走这片杉木林作为“养老林”。解放后,这片杉木林收归国有。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杉木林每亩蓄积量达78.9立方米,居全国之首、世界之最。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宣布这一事实,溪后村安槽下杉木丰产林由此名动中外。1961年,朱德委员长曾到溪后村视察林区。

“我们村自古就有约定俗成的护林传统。获得国家荣誉后,全村人对这片林更是视为珍宝,村里成立了林管会,组建了护林队,呵护有加,绝不允许乱砍滥伐。”现年65岁的村民徐荣广曾任村里护林队队长。他记忆深刻,1958年以来,这片丰产林就只发生了一起盗伐3株杉木的案件。那次事件后,村民们很心痛,加大了保护力度,后来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案件。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片丰产林贡献巨大。1957年以后,王台镇每年生产商品木材达4万立方米左右,高产年份达到4.5万立方米。1958年12月,国务院曾颁发奖状,绿色金库人民公社获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79年12月,国务院再次颁发嘉奖令,嘉奖王台公社溪后大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

历经百年,得益于村民的精心守护,丰产林风采依然。2008年,王台镇林业站对丰产林重新进行调查:林区面积2.85公顷,平均树高35.2米,平均胸径30.1厘米,保存株数2876株,亩蓄积量70.57立方米,成为延平林业地图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坐标

百年沧桑,不变的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情怀。如今,溪后村村民因地制宜种好“一枝花”,百合花成了致富的法宝。“王台镇溪后村还是科技特派员第一村,1998年12月,刚从德国莱法州进修过园艺栽培技术的南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吴敬才,被派到王台镇溪后村担任首位科技特派员,溪后村是科技特派员的发源地。”溪后村党支部书记严国平说,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汩汩活力。目前,王台镇百合花种植面积位列全省第一,达到了6500亩,大小种植基地近50家,产值2亿多元。

绿林与花香交相辉映,成为王台镇绿色发展两张亮丽的名片。

绿色发展还让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变成了现实。以安槽下丰产林为核心,金杉园景观建设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展现不同年龄段杉木,营造“绿色金库”科普时光隧道,并结合百花园、百树园等,开展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园内有棵杉木王,是1850年插条所植,已有171年的树龄。

“这棵杉木王是村里绿色生态的金字招牌,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迎接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严国平说,村里将深入挖掘以这些自然珍宝为代表的森林文化,让“绿色金库”故事传播得更远。

与此同时,被列为南平市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项目之一、总投资达1.3亿元的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王台林下旅游经济建设项目一期已进入尾声,让金杉园串联更多乡村文化与产业元素,构建层次更为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原本荒废已久的新坑村小学,被赋予了全新的身份——百合文苑,此外,溪后村的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主题馆、8420乡村文化舞台、延平三千年史馆等项目纷纷跟进,农业博览园、中鹭新天地百合产业田园综合体、台湾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南方国际特色果蔬经济作物引育种示范区等观光休闲农业项目锦上添花。这些项目的建成,使农、文、旅三者相得益彰,让王台镇村村景不同。

2018年10月,王台镇被列入全国第三批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项目单位,成为南平首个获批“全国城镇综合领域”试点项目。以此为契机,王台镇将王台村和姜口村、洋坑村、罗坍村、井窠村、新坑村、元圩村、山尾村、溪后村等8个毗连的村,采取“1+8”的模式,从点扩面,连接成特色小镇“绿色板块”。

镇党委书记杨英恩说,王台镇计划花林农旅齐头并进,打造集杉木森林文化、百合花卉产业、田园综合体、红色文化等为一体的“七彩王台”。“镇里还有八角楼、上溪口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闽赣省委常委会旧址(珠宝庵)、东方军野战医院旧址、东方军司令部遗址等,这些红色景点散落全镇各地,让红色与绿色辉映,构成了‘王台一日游’线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我们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绿水青山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台‘绿色金库’百年风华就是这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最好注脚。”杨英恩说。

讲述

丰产林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很大贡献

讲述人:康述海(王台镇林业站站长)

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詹国兵 整理

溪后村安槽下杉木丰产林是经过权威认定的。1956年9月,中国林科院薛宝田博士、南京林学院院长郑万钧教授及福建省林科所有关专家一行,对这片杉木丰产林进行树干解析,经测定初植密度为240株/亩,平均树高29.2米,平均胸径25.6厘米,每亩蓄积量高达78.9立方米,居全国之首。

1972年6月,福建林学院对丰产林进行再次测定:每亩71~130株,平均身高30.1米,平均胸径29.1厘米,每亩蓄积量82.1立方米。2004年7月13日,因受龙卷风影响,共损失林木99株,蓄积量116立方米。2008年,王台林业站进行调查,林区面积2.85公顷,平均树高35.2米,平均胸径30.1厘米,保存株数2876株,亩蓄积量70.57立方米。

王台镇是省林业重镇,系我国南方杉木主产区之一。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王台镇的林业尤其是杉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当地人民群众对杉木有着特殊的感情。据史料记载,1956年12月,全省第一条简易森林小铁路在王台镇破土动工,至1963年止,王台镇境内建成森林小铁路32.4公里,优质木材源源不断外运。1957年以后,王台镇每年生产商品木材达4万立方米左右,高产年份达到4.5万立方米,优质大径杉木材备受欢迎,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1957年,全国造林会议在王台镇溪后村召开,国内外许多专家实地考察了溪后村安槽下杉木丰产林。之后,溪后村多次召开全国性的林业有关会议,迎接会议代表及专家学者到实地考察、参观。

1979年12月,国务院还颁发嘉奖令,嘉奖王台公社溪后大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异成绩。

记者手记

青山不负人

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绿色金库”,村民世代守护,驰而不息。

百年之前,溪后村就有造林致富的传统理念,林木成为村民竞相守护的对象。这种朴素的护林情感,让人与林相生相守百年。上世纪50年代,该村杉木丰产林每亩蓄积量就达78.9立方米,居全国之首、世界之最,成为中外知名的“绿色金库”。这是村民世世代代守护森林努力的结果。

百年之后,还是那片林,但是溪后村村民朴素的护林情感已经升华为保护生态的自觉,不单单守护这片林,村民还守护着与之休戚相关的山、水、田等等,让绿色生态成为溪后村可持续发展的傲人资本,将生态优势变成发展胜势。“绿色金库”的时代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林业,百合花、乡村旅游、冷链生鲜等产业蓬勃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点绿成金,“绿色金库”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聚宝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溪后村杉木丰产林的百年风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范例。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