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杆秤,挑起眷恋与传承

2021-10-26 07:50:59 作者:陈启芳 陈曦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image.png

王勇庆在钻秤花

60岁的王勇庆,又如往日般,在窄小的沿街店铺里钉秤,将铝丝割嵌到钻眼里做秤花。他是三明市级非遗文化“泰宁传统杆秤技艺”传承人,也是家族第六代打秤匠。

1974年,为了谋生,13岁的他与父亲挑着担子,从浙江翻山越岭来到泰宁,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做秤。担子很沉,一头是钉秤工具,一头是锅碗衣被等生活家什。这个100余“岁”的担子,至今还留在家里。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钉秤生意红火,王勇庆开了店,把家里3个弟弟也带到泰宁,在这个秀美的小山城扎下根来。店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秤,最大的杆秤可称到200公斤,最小的有厘秤。他每天埋头钉秤,经常加班到半夜两三点。辛苦,但快乐着。

钉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做秤有100多道工序,被誉为“百工之首”。时代发展至今,仍有30多道工序,每道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小小的失误便会影响到杆秤的准确性。

王勇庆笑称,钉秤如做人。“直”是木料成为秤杆的门槛,如做人一定要身正;秤杆的重点、支点、力点要在一条直线上,歪一丁点儿都不行,如做人走不得一点歪门邪道;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定盘星”起到准绳的作用,如做人要有定力主心骨。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怀公平之心,做精准的秤,是打秤匠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操守。“宁可不赚钱,也不做那些短斤少两的秤。这是祖训。”王勇庆说,这些年,不少不良商贩找他定制“特殊秤”,甚至愿意出几倍的价钱,都被他一口回绝了。

转眼走过47个年头,几十年钉秤,王勇庆青丝成白发。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子秤的问世,杆秤生意逐渐衰落。王勇庆的几兄弟陆续带着家眷回浙江,连他自己的孩子也回去了,改行以寻求更好的发展。王勇庆因对泰宁有情怀、对杆秤有情结,与妻子仍然坚守在泰宁,在水南街三十年如一日开着杆秤店。

一把普通的杆秤,需要全神贯注做上大半天,仅“上秤花”这个环节,制作一杆计量15公斤的秤,要钻600个秤花眼,再将一段段细铝丝插入眼中,削断、锉平、磨亮。所有的精工细作都是为了毫厘之间的精确。这一把把极费精力、眼力、耐力的传统杆秤,售价只有五六十元,除了一些小商贩外,极少人问津。

过去,王勇庆制作的杆秤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现在,挑起的是对泰宁小城的眷恋,更是一份传承。如今,王勇庆经常参加县里举办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赚到一口饭吃,就坚持将杆秤做下去,并希望能遇上“有缘人”,把祖传杆秤手艺传给他。(陈启芳 陈曦 文/图)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